• Info
  • Toggle gyroscope controls
  • Tiny planet view
  • Sound on/off
  • Edit
  • Virtual reality
  • Fullscreen
    Close
    大堂 宋元 (2區)

    北宋 大觀通寶 展品簡介: 宋徽宗趙佶,大觀年間(西元1107至1110年)所鑄造的方孔圓錢,名為「大觀通寶」。 徽宗治國安邦無能,靖康之禍中與兒子欽宗一起被金兵俘擄,令北宋滅亡。但他對琴棋書畫情有獨鍾,自視自己為「天下一人」,不肯居於藏鋒內斂的古老傳統,刻意將藏鋒、露鋒、運轉提頓的痕跡保留下來,形成橫畫收筆帶鉤,豎畫收筆帶點等特色。最終,他開創了一套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名滿天下的書法字體「瘦金體」。 「瘦」的意思是筆墨緊窄而清薄,猶如柳樹般飄然。而「金」是金屬,是青銅,也是黃金,堅若磐石,光彩奪目。把「瘦」和「金」連起來,即是線條細瘦而飄然,華麗貴氣而硬挺,兩者看似截然不同,宋徽宗卻能將其自然融合,這是書法的奧妙之處。「大觀通寶」上的字體便是徽宗御筆親書的「瘦金體」。

    宋 定窯白釉刻花萱草紋洗 展品簡介: 展品是文房用具的筆洗,以盛水為主要用途,洗敞口,淺弧壁,平底。通體內外施牙白色釉,釉質溫潤。內底刻劃一折枝萱草,花瓣舒展,葉片捲曲,線條婉轉流暢。整個圖案顯得簡潔灑脫。 定窯是宋代北方著名瓷窯,窯址在河北曲陽澗磁村。始燒于晚唐、五代,盛燒于北宋,金、元時期逐漸衰落。北宋定窯以燒造白釉瓷器為主,還兼燒黑釉、綠釉和醬釉。造型以盤、碗最多,其次是梅瓶、枕、盒等。盤、碗因覆燒,有芒口及因釉下垂而形成淚痕之特點。常見在器底刻「奉華」、「聚秀」、「慈福」、「官」等字。陶瓷裝飾技法之一,用竹、骨、鐵制的平口或斜口刀狀工具在已乾或半乾的坯體上刻出花紋。紋飾以蓮花、牡丹、萱草為常見,畫面簡潔生動。其特點是雕刻較深,花紋有層次。刻花在宋代陶瓷裝飾中極為普遍。如耀州窯、定窯、磁州窯、景德鎮窯等刻花都各具特點。刻花一般常與劃花結合運用,故亦常稱刻劃花。此種技法至今在陶瓷器製作中仍有使用。 萱草,又名鹿蔥、忘憂、宜男,是屬於百合科萱草屬的一種草本植物,俗稱黃花菜、金針菜。據說它有助於孕婦生男,因而又有「宜男萱」之稱。《草木記》謂:「婦女懷孕,佩其花必生男」。故古禮規定,萱草宜種於母親所居住的北堂之畔,於是後世多以萱草或萱堂作為母親或母親居住地的代稱。

    北宋 耀州窯牡丹斗笠 展品簡介: 耀州窯是中國古代六大名窯之一,是北方地區青瓷的主要産地,因爲規模宏大,所以自古就有「十里窯場」之稱。耀州窯瓷器的燒造最早始於晋,至唐朝時初具規模,到北宋時達到鼎盛時期,成爲宋代北方代表性的窯場之一,在陶瓷發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從雕刻技法來看,耀州窯的花紋採用刻、印、劃、模印等手法,圖案自然流暢。由於胎比較厚,刻花時産生有斜度的刀痕,上過一層薄釉後,凹處積聚的釉較多,凸處的釉則較少,使圖案有深淺、濃淡,顯得清晰而富有立體感,有淺浮雕的效果,珠圓玉潤。 展品的碗口微侈,深腹,呈斗笠造型,採用墊燒工藝,圈足修足規整。外壁光素無紋,內壁刻劃一朵折枝牡丹,周圍枝葉翻轉,構圖飽滿。紋樣花瓣、花葉脈絡均以篦狀工具細緻劃出,更加形象生動,呼之欲出。通體施青釉,色如橄欖,刀深處形成積釉,得深淺濃淡之趣,正如花葉之陰陽向背。

    南宋 龍泉窯青釉蓮瓣紋碗 展品簡介: 龍泉窯位於今浙江省龍泉縣,創燒於北宋早期,南宋中晚期進入鼎盛時期,至明代中葉以後漸趨衰落。 龍泉窯以燒製青瓷聞名,青釉以鐵為主要著色元素,以氧化鈣為主要助熔劑,加了氧化鐵的色釉,在氧化焰裡燒成黃色,經過還原焰才成為青色。釉內氧化鐵含量不同,燒製後有縹色、秘色、粉青、豆青、天青、梅子青等不同的顏色。其中粉青、豆青、梅子青等顏色正是由宋代龍泉窯所創。 蓮瓣紋是古代陶瓷最流行的花紋裝飾,始於春秋,盛於南北朝至宋。古人詠蓮,早見於《詩經》、《楚辭》,歷代文人愛蓮之風,有增無減。南北朝後,佛教盛行於中國,給蓮瓣紋添上佛教意味。宋代蓮瓣紋多飾在器物外壁,造型秀美豐滿。

    宋金 鈞窯天藍釉紫斑碗 展品簡介: 碗斂口,深弧腹,圈足。胎呈褐色,質地堅致。通體施天藍色釉,上有紫紅斑,勻淨光潤。口沿釉薄處呈淺褐黃色,圈足不施釉。此器造型秀美端莊,釉色凝厚滋潤,光澤幽雅,瑰麗多姿,實為難得的鈞窯佳器。 北方中原地區的民間鈞窯系產品中,時常會在藍色底釉上塗抹紅(紫)色斑塊。 紅斑是氧化亞銅膠體粒子的呈色,這些釉斑的形狀不定,沒有規律,具有隨性率意的特徵,融合在底釉中,如同窯變自然形成的效果一般。 鈞窯瓷極其珍貴,素有「鈞瓷無對,窯變無雙」、「縱有家財萬貫,不如鈞瓷一片」的美譽。

    元 蒙古族陶油燈 展品簡介: 蒙古是一個遊牧民族,其日用品的設計必須考慮實際使用環境。展品中的油燈器形較小,以節省燃油及方便攜帶,其底座亦較一般中原使用的油燈矮,加上燈口內斂,避免因為碰撞翻倒而造成火災。一件小小的器物亦表現了先民的智慧。

    宋 湖田窯影青執壺和盞托 展品簡介: 影青瓷又稱映青瓷,是漢族傳統製瓷工藝中的珍品,其前身是青白瓷,被稱作「色白花青」的影青瓷是北宋中期景德鎮所獨創,其釉色青白淡雅,釉面明澈麗潔,胎質堅致膩白,色澤溫潤如玉,所以歷史上有「假玉器」之稱。南宋李清照在《醉花陰》 中有「玉枕紗窗」之句,玉枕指的就是如玉般的瓷枕。 影青瓷曾風靡一時,行銷海內外。據宋人《東京夢華錄》記載,當時京都汴梁與臨安都有專門出售影青瓷的店鋪,出售供都城人們日常生活中飲食、飲茶及飲酒的器皿。 宋代景德鎮的影青瓷以湖田窯燒製的最為著名,影青瓷由半透明的釉,發展到半透明的胎,這在中國瓷器發展史上是一個飛躍。由於影青瓷製作的豐富經驗,為以後青花瓷的出現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展品正是宋代景德鎮湖田窯燒製的影青執壺和盞托,是古人飲用的器皿。執壺的腹部由凸凹的弧線組成似瓜棱的形體,蓋子則像瓜蒂。盞托與一般的杯子不同,載飲料部分為盞,下方圓形凸出部分為托,方便提起飲用,亦有防燙手及液體濺出的功能。

    遼 綠釉刻卷草紋塑人像圓孔皮囊壺 展品簡介: 皮囊壺是遼代契丹族特有的用器,亦是遼代工藝品中極具特色的一個品種。 契丹是我國北方遊牧民族,隨身攜帶皮製水壺。皮囊壺傳入中原地區後,漢族人聯想到了瓷器。而當時的製瓷業已經相當發達,聰明的工匠們於是模仿皮囊燒製了瓷器。這種瓷質皮囊壺清潔美觀,長時間儲存液體也不會變質,因而皮囊瓷壺傳回北方地區後,深受契丹民族的喜愛。遼國建立後,統治者非常重視吸納漢族文化藝術,把大量的漢族工匠從中原遷徙到遼國,在遼國境內燒製瓷器,於是具有契丹民族特色的皮囊壺也就正式誕生了。 皮囊壺造型為扁體,直身,下部豐滿。壺兩面隨形起線,如縫合皮革的痕跡,口部一端有直立的短流,中間凹下,另一端翹起與流口平齊,形似駝峰,兩側有圓孔,可繫繩提拿。 關於皮囊壺的用途現在還有爭議。從現有資料看,其高度大都在25-35CM之間,完全可以用來盛貯液體。在赤峰大營子墓出土的壺內有茶色結晶,應該是當時飲料的遺留物,因此皮囊壺應是生活用品。 從墓葬出土的皮囊壺看,以遼寧及內蒙地區出土較多,其墓主大都是權貴階層,其中有地位顯赫的宰相,也有耶律羽之、駙馬等與皇族關係密切的貴戚,身份最低的也是小貴族,平民墓中尚無皮囊壺出土,這似乎說明皮囊壺是身份的象徵。

    宋朝歷史簡介 宋朝(960年至1279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朝代,根據首都及疆域的變遷,可細分為「北宋」與「南宋」,共享國319年。又因國君姓趙,為區別於南北朝時期的南朝宋,故亦稱「趙宋」。又因五德終始說,宋朝為火德,因而也被稱為「火宋」、「炎宋」。北方政權遼和金兩國以宋朝位處其南方,稱其為「南朝」,並自詡為「北朝」,西夏又因宋朝位於其東南,特稱其為「東朝」。 960年,趙匡胤的部下發動「陳橋兵變」,擁立趙匡胤為帝,奪後周恭帝柴宗訓帝位而改元自立,是為宋太祖,史稱北宋。建國之初,太祖因陳橋兵變而意識到武人執政的危險性,為防止他人效仿自己兵變奪取皇權,通過「杯酒釋兵權」將兵權歸於中央,並設置轉運使將地方財富集中到中央,又命諸州縣各選所部兵士,才力武力出眾者送都下,其老弱者始留州,地方兵力亦收歸中央,並推行重文抑武的國策,採取更戍法等調將指揮制。這一國策影響之深遠,使得北宋自成立之初便頻頻不敵北方外患,對遼朝、西夏等有中央政府的北方國家,用兵則屢遭挫敗,不過透過《澶淵之盟》的歲幣外交手段,兩方維持了大體的和平。 北宋末,聯金滅遼後,1127年金兵侵略北宋,徽宗、欽宗二帝皆被金兵擄去北上,北宋滅亡,史稱「靖康之禍」。其後,徽宗之子康王趙構南下稱帝,是為宋高宗,經過一連串戰爭後,定都杭州臨安,史稱「南宋」。南宋在1141年與金達成《紹興和議》,向金國稱臣,以秦嶺淮河為界,此後維持至江南偏安統治的局面。南宋末,遼蒙滅金後,1276年元軍南渡,南宋都城臨安陷落,領土多被元軍所侵占。惟殘餘勢力陸秀夫、文天祥和張世傑等人繼續擁立端宗趙昰、帝昺繼續抵抗元朝。1279年,崖山海戰宋軍全軍覆滅,宋末帝趙昺隨大臣陸秀夫跳海殉國,南宋正式滅亡。 兩宋時代沒有嚴重的宦官干政和地方割據,大部分時期皇帝均控制政局,沒有出現唐朝中晚期時皇帝被宦官控制的局面。史學家陳寅恪言:「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西方與日本史學界認為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的文藝復興與經濟革命的時代。 宋朝經濟空前繁榮,商業繁盛,中國歷史學家鄧廣銘和漆俠認為宋代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經濟與文化教育最繁榮的時代,唐宋八大家有六人出自宋朝,儒學復興,社會上瀰漫著尊師重道之風;商業經濟發達,科技發展非常進步,四大發明在宋代也得到了改良;在政治上相對開明,對忤旨或黨爭失勢的官員鮮有刑罰;宋太祖立下祖訓要求其子孫不得殺害文人及上書諫議之人,文人的地位得以提升,有說法認為宋朝是「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時代。 元朝歷史簡介 元朝(1271年-1368年),是由蒙古人所建立的王朝。 元朝的基礎為乞顏部族的首領鐵木真於1206年統一漠北諸部族後建立的大蒙古國,鐵木真被稱為「成吉思汗」。當時蒙古諸部受金朝統轄,然而由於金朝與西夏均走向衰落,成吉思汗先後攻打西夏與金朝,並於1227年8月攻滅西夏、1234年3月攻滅金朝,取得中國華北地區和黃土高原地區。同一時間,大蒙古國在西方不斷擴張,先後發動三次西征,獲得欽察汗國、察合台汗國、窩闊台汗國與伊兒汗國等四大汗國承認為宗主國,形成稱霸歐亞大陸的國家,被歐洲稱為「蒙古帝國(Mongol Empire)」。 1259年,第四代蒙古大汗蒙哥於征伐南宋的戰爭中去世後,領有漢地、主張漢化、陪同主持對南宋戰爭的忽必烈,與受漠北蒙古貴族擁護的阿里不哥,兄弟間為了爭奪汗位而發生戰爭,最後忽必烈於1264年獲勝,在開平府召開忽里勒台大會,即位大汗,自立為第五代大蒙古國大汗,後於1271年取儒士劉秉忠建議,取《易經》「大哉乾元」之意,定漢文國號為「大元」,改蒙古語國號「大元大蒙古國」,定都於大都(今北京市),成為元朝的開國皇帝,廟號元世祖。 1279年元朝攻滅南宋,統治全中國地區,結束自窩闊台攻宋以來40多年的蒙宋戰爭。元世祖到元武宗期間元朝國力鼎盛時期,軍事上平定西北,但在侵略日本、東南亞諸國卻屢次失利,其中在元日戰爭戰敗。元中期皇位之爭愈演愈烈、政治動盪不安,諸帝施政亦不甚如意。元惠宗晚期,由於怠於政事、濫發紙幣導致通貨膨脹、為了治理氾濫的黃河又加重徭役,最後導致1351年爆發紅巾軍起事。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後,派徐達北伐攻陷大都,元朝在漢區的統治結束,退居漠北。 蒙古人是遊牧民族,草原時期以畜牧為主,經濟單一,無所謂土地制度。攻滅金朝後,在耶律楚材勸諫下,窩闊台汗同意復甦農業,鼓勵漢人墾殖以期長治久安。元世祖即位之後,實行些鼓勵生產、安撫流民的措施。元朝在經濟方面的整體生產力向前發展,尤其是邊陲地區的經濟發展最為顯著,在生產技術、墾田面積、糧食產量、水利興修以及棉花廣泛種植等方面仍然取得一定進步。 元朝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大過對社會經濟的影響。不同於中國歷史上其他征服王朝為了提升本身文化而積極吸收中華文化,反而對中華文化採取與西亞文化並重的模式進行發展,如在政治上,政府大量使用色目人;宗教上,皇室極力推崇伊斯蘭教與藏傳佛教乃至景教;同時對儒家文化有著應有的尊重,並且將儒家推廣至邊遠地區,元朝創建了24400所各級官學,使全國平均每2600人即擁有一所學校的政績,創造了「書院之設,莫盛於元」的歷史記錄。

    熱點:窯變紫斑~因為瓷器在燒制過程中,會發生一系列非常複雜的物理、化學變化,如果釉的組成不均勻或兩種不同性質的釉施於同一器上,因其變化複雜和難以預料,就會形成窯變。而鈞瓷的釉層較厚,用0.5%~0.9%的氧化銅為呈色劑,在1200多攝氏度的還原焰中,還原成膠體銅粒子,散布在釉中即可形成紅色釉,由於銅粒大小不同,或青色或紅色的混合,有時會呈現玫瑰紫、海棠紅等釉色 熱點:器釉~外施天藍色釉,口沿及盤壁出筋處釉層較薄,隱隱映出淺褐黃色胎體,圈足則不施釉

    熱點:器形~較小,底座亦較一般中原使用的油燈矮,以節省燃油及方便攜帶,切合蒙古遊牧民族的生活需要 熱點:燈口~內斂,避免因為碰撞翻倒而造成火災,體現蒙古族民的智慧

    熱點:影青~是北宋中期景德鎮湖田窯所獨創的青白瓷色釉,其釉色介乎青與白之間,青中帶白、白中閃青,加上瓷胎極薄,所刻劃的花紋迎光照之內外皆可映見,故名影青。又因釉面明澈麗潔,色澤溫潤如玉,所以歷史上有「假玉器」之稱,南宋李清照在《醉花陰》 中有「玉枕紗窗」之句,玉枕指的就是如玉般的瓷枕 熱點:瓜棱~執壺的腹部由凸凹的弧線組成似瓜棱的形體,蓋子則像瓜蒂,故名瓜稜壺 熱點:盞托~與一般的杯子不同,載飲料部分為盞,下方圓形凸出部分為托,方便提起飲用,亦有防燙手及液體濺出的功能

    遼 綠釉刻卷草紋塑人像圓孔皮囊壺 熱點:器形~仿皮囊水壺形狀而製,扁體,直身,下部豐滿,壺兩面隨形起線,如縫合皮革的痕跡 熱點:壺頂~口部一端有直立的短流,中間凹下,另一端翹起與流口平齊,形似駝峰,塑有小人兩個伏在駝峰之上。兩側帶有圓孔,可繫繩提拿 熱點:卷草紋~瓷器紋樣,以忍冬、荷花、蘭花、牡丹等花卉為原型設計的,用波浪形排列的帶狀圖案。源於魏晉南北朝,發展到宋遼之際,卷草紋的層次豐富清晰,線條纖細精緻,更加自然生動 熱點:綠釉~平民百姓用的皮囊壺,則多施綠釉,對比定窯的白瓷和黃、綠、白三色組成的遼三彩,綠釉造價低廉及製作較為簡單,屬於當時的暢銷普及品 熱點:陶瓷~皮囊壺本是契丹遊牧民族用品,他們於唐宋年間與中原交流頻繁,陶瓷工匠便參考了他們常帶在身上的羊皮製水壺,改以陶瓷製作,並為契丹人所喜歡,可說是契丹族漢化過程的產物

    熱點:錢文~錢幣正面刻有「大觀通寶」四字,「大觀」二字是北宋亡國君主徽宗的年號。字體是徽宗御筆親書的「瘦金體」。「瘦」的意思是筆墨緊窄而清薄,猶如柳樹般飄然。而「金」是金屬,是青銅,也是黃金,堅若磐石,光彩奪目。把「瘦」和「金」連起來,即是線條細瘦而飄然,華麗貴氣而硬挺,兩者看似截然不同,宋徽宗卻能將其自然融合,這是書法的奧妙之處 熱點:形狀~錢幣呈「圓形方孔」。錢幣的「外圓」象徵「天圓」;錢幣的「方孔」象徵「地方」,代表着古代「天圓地方」的宇宙觀念內斂,避免因為碰撞翻倒而造成火災,體現蒙古族民的智慧

    熱點:淚痕~是定窯生產白瓷的特色,僅見於宋朝。淚痕是指器表的流釉表象,因釉瓷凝厚而泛黃,釉內氣泡大而多,釉層在燒製過程中隨器垂掛流淌呈條狀,宛如垂淚,故稱淚痕 熱點:筆洗~呈敞口,淺弧壁,平底,是文房用具之一。因毛筆極為嬌嫩,用後如不即刻洗淨,墨中之膠將浸蝕筆尖,故案頭置筆洗用於盛水涮洗毛筆 熱點:萱草~又名鹿蔥、忘憂、宜男,是屬於百合科萱草屬的一種草本植物,俗稱黃花菜、金針菜。據說它有助於孕婦生男,因而又有「宜男萱」之稱。《草木記》謂:「婦女懷孕,佩其花必生男」。古人喜以萱草比喻母親,常見於畫作、陶瓷之中

    熱點:牡丹~碗中心刻有一朵牡丹花。牡丹在中國一直是最受重視的花王,周敦頤《愛蓮說》稱:「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宋朝文學家歐陽修專門撰寫《牡丹記》,以後又有許多人專門修定牡丹譜,記錄各種品種。清朝時曾將牡丹定為國花。歷代文學作品中,不時以牡丹比喻美麗動人的女子,所謂「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風流」便是一例。而陶瓷創作,亦喜以牡丹作為花紋 熱點:立體紋飾~是耀州窯的雕刻特色。由於刻花時産生有斜度的刀痕,上過一層薄釉後,凹處積聚的釉較多,凸處的釉則較少,使圖案有深淺、濃淡,顯得清晰而富有立體感,有淺浮雕的效果 熱點:斗笠碗~宋代始燒的碗,廣口,斜腹壁呈45角,小圈足,因倒置過來呈圓錐形,形似一種用竹編造、用於遮陽擋雨的斗笠帽,故名

    熱點:青釉~青釉以鐵為主要著色元素,以氧化鈣為主要助熔劑,加了氧化鐵的色釉,在氧化焰裡燒成黃色,經過還原焰才成為青色。釉內氧化鐵含量不同,燒製後有縹色、秘色、粉青、豆青、天青、梅子青等不同的顏色。其中粉青、豆青、梅子青等顏色正是由宋代龍泉窯所創 熱點:蓮花~蓮花,簡稱蓮,別名有荷花、芙蓉、芙蕖、菡萏、水芝、靈草等。中國文化中,一直把蓮花比作君子。自古以來,中國人們便喜愛這種植物,認為它是潔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高尚品德的象徵。有詩讚曰:「蓮生淤泥中,不與泥同調」

    入口

    Card

    入口 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