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fo
  • Toggle gyroscope controls
  • Tiny planet view
  • Sound on/off
  • Edit
  • Virtual reality
  • Fullscreen
    Close
    秦漢隋唐 (2區) 宋元 (1區)

    Card

    Card

    遼 綠釉五出花形碗 展品簡介: 北方人們喜愛花朵,因此從工藝品中可看到不少似花形設計的器物。展品中的五出花形碗,又稱為「花口碗」,正好反映當時人們的喜好。 花口碗的設計除了實用,使用時更為優雅,反映了古人的審美眼光。 綠釉最早見於漢代,從漢代的鉛綠釉陶開始,低溫綠釉的燒製一直都沒有間斷過。宋代的磁州窯和定窯等都有燒造,定窯所燒的綠釉被稱為「綠定」,彌足珍貴。

    湖田窯影青葵花口娃娃碗 展品簡介: 湖田窯位於江西省景德鎮市東南湖田村。北宋中晚期,選用表層風化最佳的瓷石原料,淘洗澄 湛工藝逐漸完善,拉坯成型技藝日趨嫺熟。尤其採用旋坯工藝,用鐵刀在陰乾的毛坯上旋削修 整,使瓷胎薄膩至極,造型規整秀美,湖田窯瓷器素以劃花,刻花精美細膩著稱,此湖田窯出 產展品完全秉承了這一特色,往往遠銷至日本、高麗、南亞、非洲諸國。據宋人《東京夢華錄》 記載,當時京都汴梁與臨安都有專門出售白瓷的店鋪,出售供都城人們日常生活中飲食、飲茶 及飲酒的器皿。 宋代影青瓷真品皆由手工拉坯,碗類器壁會留下略有起伏輪狀環痕,此娃娃碗及葵花小碟亦 然。隨著環痕的起伏,會給釉層薄厚帶來變化,釉層薄厚影響到釉色呈色的深淺。青白葵花小 碟碗口如葵花狀,故得名;至於葵花口娃娃碗內以少少的幾筆,刻劃出嬰孩的體型與面孔,秀 美脫俗,堪稱精品。 影青瓷的價值高低在其刻花及劃花技法。影青瓷一般的花紋有嬰戲紋、蓮紋、水波紋等等,皆 構圖飽滿,綫條流暢,洋溢著濃郁的生活氣息。粗綫條先垂直刻一刀,再沿綫斜刻一刀。匠師 根據構圖需要,刻痕深淺、斜綫坡度、斜面寬窄等等,都富於變化。每根綫條都明顯起頓,猶如 中國書法之提、按、頓、捺。細綫條則以深淺寬窄變化,表現花、葉、娃娃等範圍輪廓,如此流 暢有力,有韵律美感,顯示出工匠的高超技藝。 宋代景德鎮的瓷器以湖田窯燒製的最為著名,影青瓷由半透明的釉,發展到半透明的胎,這在 中國瓷器發展史上是一個飛躍。由於影青瓷製作的豐富經驗,為以後明代青花瓷的出現和發 展奠定了基礎,也充分體現宋代經濟的高速發展。 資料來源: 1. 李輝柄著,《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兩宋瓷器(下)》,香港,商務印書館;上海:上 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年,頁206,圖188。 2. 王志軍撰,〈青碧白瑩話影青〉,載《收藏》,2001年第3期,總99期,頁38-40。

    建窯糸烏金盞 展品簡介: 建窯是我國宋代著名的以燒造黑釉瓷器而聞名於世的瓷窯,窯址位於福建省水吉鎮池中村、 後井村周邊等處之山坡上,宋時此地屬建州建安縣水吉,故名「建窯」,也稱「建安窯」、「建陽 窯」、「水吉窯」、「烏泥窯」。建窯創燒於晚唐、五代時期,當時以燒造青釉瓷器為主,兼燒少量 黑釉瓷。宋代是建窯的興盛時期,大量燒造黑釉茶盞,兼燒部分青釉、青白釉瓷。元代以後,建 窯漸趨衰落。 黑釉盞的特徵是含鐵量高,形體厚重,呈黑灰色、紫黑色,材質粗糙堅硬。建窯系的瓷器之所 以會有這樣的奇特釉色,是因為其使用含鐵高的原料做胎,因而胎色深黑堅硬,有「鐵胎」之俗 稱。 宋代茶風盛行點茶和鬥茶,各地多個窯口都有仿燒制茶盞之瓷窯,而建窯之出品可說是當中 的佼佼者。唐宋之際,中國人的飲茶方式出現了變化。雖仍保留了陸羽《茶經》中所描述、將茶 餅放入銅壺中煮開的「煎茶」法,但繼而全面流行的,是北宋書法名家蔡襄在《茶錄》中記載的 「點茶」,而茶盞就是「點茶」必要之器具。 點茶或稱「分茶」,必須先將茶輾製成粉末後,製成「蠟茶」或「末茶」。前者是以香膏等調和茶末 ,以模印壓製成圖樣精緻的團塊,要使用時再將團塊輾成粉;後者則似日本茶道中的「抹茶」。 點茶時,將茶粉直接放入茶盞中以水注點,並用茶筅擊拂攪拌後飲用。今日日本的「茶道」,其 原型就是宋代的點茶。 北宋時代,點茶法在建州(今福建省建甌縣)發展得最為完備,衍生出「鬥茶」的風俗,講究注 水、擊拂及泡沫生成的力道與時機。由於舊有形式的茶杯不符需求,因應點茶法而改良為「盞」 ,如本次展出的建窯系烏金盞和吉州窯玳瑁紋盞等,其器形與釉色是宋時廣泛應用的風格,透 過鑒賞茶器,我們得知宋人對品茶之講究,亦可以由另一個側面探知宋代中國人豐富而多姿 多采的物質生活。

    Card

    Card

    Card

    Card

    Card

    Card

    Card

    入口 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