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fo
  • Toggle gyroscope controls
  • Tiny planet view
  • Sound on/off
  • Edit
  • Virtual reality
  • Fullscreen
    Close
    秦漢隋唐 (1區) 宋元 (2區)

    東晉 越窯青瓷雙系盤口壼 展品簡介: 越窯為著名的青瓷窯廠,自東漢燒瓷以來到唐、五代達到鼎盛。燒瓷地點集中於浙江餘姚上林湖一帶,因上林湖舊屬越州,故名之為越窯。 西晉對江南統治只有短短36年,但瓷業發展十分迅速,當中越窯建於西晉的瓷窯遺址120座,比三國時期猛增三倍。東晉後南方較少戰亂,形成南強北弱的瓷業發展。 盤口壼,壼式之一,口部形似盤,束頸、鼓腹、無柄,肩有系耳供穿繩提攜用。 陶質、瓷質均有。西漢時期開始出現,經歷東漢、三國、兩晉、南北朝的發展,延續至隋廣五代時期。盤口壺造型獨特,有較為清晰的發展序列,常被作為判定年代的佐證。三國時期盤口壺以矮胖型式居多,西晉的盤口壺與三國時期不易區別。東晉時,盤口壺向高大型發展;南北朝時期束頸較高,整體更協調。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盤口壺在很多地區都有發現,以南京為最多。盤口造型最初可能是出於實用目的,其設計既易於密封又易於打開和傾倒,盤口壼可能是用來裝水或酒類液體。部分出土的盤口壼有蓋,有的沒有蓋。但是以器物的造型分析,盤口壼都應當有蓋。 參考資料: 王睿:〈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盤口壺形制與功能〉,載《考古學研究》http://chinesearchaeology.net/uploads/soft/2017/20171026wangrui.pdf。 謝明良:〈魏晉十六國北朝墓出土陶瓷試探〉。國立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http://ntur.lib.ntu.edu.tw/bitstream/246246/281828/1/0001_199403_1.pdf。 中國嘉德香港:《搏泥幻化—中國古代陶瓷》。https://www.cguardian.com.hk/upload/category/xtPu1nPn_%E6%91%B6%E6%B3%A5%E5%B9%BB%E5%8C%96%E2%80%94%E2%80%94%E4%B8%AD%E5%9C%8B%E5%8F%A4%E4%BB%A3%E9%99%B6%E7%93%B7web.pdf。 配合中史教學課題: 適用於中一級中史「北方政局與江南地區的開發」,讓學生認識人口南遷對江南地區經濟發展的貢獻;「魏晉南北朝的社會文化發展」,讓學生理解中外文化交流促進中國的藝術文化。

    東漢 綠釉陶灶冥器 展品簡介: 冥器: 中國古代人崇信人死之後,在陰間仍然過著類似陽間的生活,對死者應該「事死如事生」,因而陵墓的地上、地下建築和隨葬生活用品均應仿照世間。《荀子.禮論》:喪禮者,以生者飾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也。故事死如生,事亡如存,終始一也。 文獻記載,秦漢時代陵區內設殿堂收藏已故帝王的衣冠、用具,置宮人獻食,猶如生時狀況。秦始皇陵地下寢宮內「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並用金銀珍寶雕刻鳥獸樹木,完全是人間世界的寫照。 冥器專為隨葬而製作的器物,也稱明器,一般用竹、木或陶土製成,從新石器時代開始的歷代墓葬裡都有發現。從宋代起,紙明器逐漸流行,陶、木等制的漸少。明代還有用鉛、錫製作的,在隨葬的明器中,除仿製各種實用的器物外,還有房屋、井、倉、灶、豬圈、傢俱等模型,為考察古代生活和雕塑藝術非常有價值的考古實物。 東漢綠釉陶灶: 漢代墓葬裡陪葬的陶灶形態各異,從灶形上來看,有長方形、方形、圓形、馬蹄形、拱形等。從胎質和釉色上看,有灰陶、紅陶、黑陶、綠釉陶等。灶門有方孔、拱形孔,有落地或不落地的。釜眼有單眼、雙眼、三眼甚至多眼。造型生動寫實,具有濃鬱的生活氣息。 配合中史教學課題: 適用於中一中史「秦漢:統一國家的形成與中外文化交流」中的「秦朝驟亡的原因」和專題研習「秦始皇陵兵馬俑」。當中包括秦始皇陵的修建工程與秦朝滅亡的關係,此展品可以作為教學素材,了解秦始皇陵中的冥器所反映的中國傳統觀念。

    東晉 越窯 青瓷褐色雞首壺 展品簡介: 越窯為著名的青瓷窯廠,自東漢燒瓷以來到唐、五代達到鼎盛。燒瓷地點集中於浙江餘姚上林湖一帶,因上林湖舊屬越州,故名之為越窯。 雞首壺 雞首壺,亦稱天雞壺,因壺嘴作雞首狀而得名。雞首壺屬魏晉至唐初漢族民間流行的一種飲器,是一種具有時代特徵的代表器型。 產生背景 雞首壺初見於三國時期,流行於魏晉南北朝,當時社會動蕩,但也是漢族瓷器大發展的時期。由於連年戰亂,大批中原漢族居民和士族地主紛紛南下,推動了南方經濟的發展。南方製瓷工藝逐步提高。與南方雞首相映的是北方瓷系的龍柄壺,南北朝後期北方出現龍柄雞首壺,隋唐時期出現龍柄鳳頭壺,反映南北文化交流的成果。 發展特徵 雞首壺除在江蘇、浙江大量出土外,江西、福建、廣東、廣西、湖南、湖北、貴州、四川、安徽、山東、河南、河北、山西等地也都有發現,範圍很廣泛。在從出現到逐漸消亡的過程中,雞首壺因時代的發展而有所變化,這些細微的變化成為我們進行斷代的重要依據。就按時代順序來說,西晉雞首壺,以小件為主,肩部貼塑雞首,雞首無頸,與之相對應的一面貼有雞尾,肩部其他兩面有弧形雙系。雞首狀的流不通壺腹,不能用於傾注。 東晉雞首壺,器形比西晉時高大,壺頸部比西晉時要高。雞首也有很大變化,雞冠加高豎挺,雞首下有頸,雙目圓睜,雞口圓張。雞尾演變成弧形柄,上端與盤口粘接,下端裝在肩部,且柄上端略高於盤口,更宜實用。肩部有橋形系。 雞的寓意 雞作為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家禽,很早就與人們的經濟生活緊緊地聯繫在一起。漢代《韓詩外傳》中將雞稱為具有文、武、勇、仁、信五德的「德禽」。班固《漢書‧效祀志》記載「粵祠雞卜」,可見雞在中國南方有宗教用途。西晉、東晉的墓葬中有大量陶瓷雞和雞舍出土,可見以雞為裝飾的瓷器盛行一時。 參考資料: 1. 陳文曦:《六朝雞首壺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研究所中國美術史組碩士論文。 配合中史教學課題: 適用於中一級中史「北方政局與江南地區的開發」,讓學生認識人口南遷對江南地區經濟發展的貢獻;「魏晉南北朝的社會文化發展」,讓學生理解中外文化交流促進中國的藝術文化。

    唐 白釉萬年罐 展品簡介: 唐代製瓷技術開始成熟,真正進入「瓷器時代」。一般瓷土和釉料,或多或少含有一些氧化鐵,器物入窯經過高溫燒製後,必然呈現出深淺不一的青色來。不過,若釉料中的鐵元素含量少於0.75%,燒出來就會是白釉。嚴格地說,白釉是一種無色的透明釉,而不是白色的釉。 唐朝及五代盛行白瓷,表面為白色乳濁釉,為瓷器中的上品。 萬年罐,推斷為多用途日常用品,承載不同物品。

    漢 鋪首 展品簡介: 鋪首是一種獸面紋樣,鑲嵌在大門上作為門環的底座,也可不銜環而僅作裝飾用。 關於鋪首的起源 商周時期的陶器和青銅器上就有鋪首銜環了。據《後漢書》記載,商朝人以螺螄頭掛在門上,以期門戶如螺螄殼般緊閉,遠離兇險。漢代時期,已非常盛行將鋪首裝於門戶上,其鋪首的形制有多種,包括椒圖 [1]、饕餮[2] 、螭龍、朱雀、雙鳳、羊、虎、獅等,獸目怒睜,露齒銜環,顯得十分威嚴。漢代以後,鋪首形式變化不大,延續至今。 [1]椒圖,龍生九子之一,形狀像螺蚌,性格好閉、好僻靜,最反感別人進入它的巢穴,鋪首銜環為其形象。 [2]饕餮紋,又稱獸面紋,中國的一種傳統紋飾,有濃厚的神秘色彩。是突出動物面部的抽象化圖像,形態猙獰可怖,盛行於史前、商代和西周初期。

    Card

    展品簡介: 鋪首是一種獸面紋樣,鑲嵌在大門上作為門環的底座,也可不銜環而僅作裝飾用。 關於鋪首的起源 商周時期的陶器和青銅器上就有鋪首銜環了。據《後漢書》記載,商朝人以螺螄頭掛在門上,以期門戶如螺螄殼般緊閉,遠離兇險。漢代時期,已非常盛行將鋪首裝於門戶上,其鋪首的形制有多種,包括椒圖[1]、饕餮[2] 、螭龍、朱雀、雙鳳、羊、虎、獅等,獸目怒睜,露齒銜環,顯得十分威嚴。漢代以後,鋪首形式變化不大,延續至今。 [1]椒圖,龍生九子之一,形狀像螺蚌,性格好閉、好僻靜,最反感別人進入它的巢穴,鋪首銜環為其形象。 [2]饕餮紋,又稱獸面紋,中國的一種傳統紋飾,有濃厚的神秘色彩。是突出動物面部的抽象化圖像,形態猙獰可怖,盛行於史前、商代和西周初期。

    東晉 越窯青瓷雙系盤口壼 展品簡介: 越窯為著名的青瓷窯廠,自東漢燒瓷以來到唐、五代達到鼎盛。燒瓷地點集中於浙江餘姚上林湖一帶,因上林湖舊屬越州,故名之為越窯。 西晉對江南統治只有短短36年,但瓷業發展十分迅速,當中越窯建於西晉的瓷窯遺址120座,比三國時期猛增三倍。東晉後南方較少戰亂,形成南強北弱的瓷業發展。 盤口壼,壼式之一,口部形似盤,束頸、鼓腹、無柄,肩有系耳供穿繩提攜用。 陶質、瓷質均有。西漢時期開始出現,經歷東漢、三國、兩晉、南北朝的發展,延續至隋廣五代時期。盤口壺造型獨特,有較為清晰的發展序列,常被作為判定年代的佐證。三國時期盤口壺以矮胖型式居多,西晉的盤口壺與三國時期不易區別。東晉時,盤口壺向高大型發展;南北朝時期束頸較高,整體更協調。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盤口壺在很多地區都有發現,以南京為最多。盤口造型最初可能是出於實用目的,其設計既易於密封又易於打開和傾倒,盤口壼可能是用來裝水或酒類液體。部分出土的盤口壼有蓋,有的沒有蓋。但是以器物的造型分析,盤口壼都應當有蓋。 參考資料: 王睿:〈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盤口壺形制與功能〉,載《考古學研究》http://chinesearchaeology.net/uploads/soft/2017/20171026wangrui.pdf。 謝明良:〈魏晉十六國北朝墓出土陶瓷試探〉。國立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http://ntur.lib.ntu.edu.tw/bitstream/246246/281828/1/0001_199403_1.pdf。 中國嘉德香港:《搏泥幻化—中國古代陶瓷》。https://www.cguardian.com.hk/upload/category/xtPu1nPn_%E6%91%B6%E6%B3%A5%E5%B9%BB%E5%8C%96%E2%80%94%E2%80%94%E4%B8%AD%E5%9C%8B%E5%8F%A4%E4%BB%A3%E9%99%B6%E7%93%B7web.pdf。 配合中史教學課題: 適用於中一級中史「北方政局與江南地區的開發」,讓學生認識人口南遷對江南地區經濟發展的貢獻;「魏晉南北朝的社會文化發展」,讓學生理解中外文化交流促進中國的藝術文化。

    Card

    東晉 越窯 青瓷褐色雞首壺 展品簡介: 越窯為著名的青瓷窯廠,自東漢燒瓷以來到唐、五代達到鼎盛。燒瓷地點集中於浙江餘姚上林湖一帶,因上林湖舊屬越州,故名之為越窯。 雞首壺 雞首壺,亦稱天雞壺,因壺嘴作雞首狀而得名。雞首壺屬魏晉至唐初漢族民間流行的一種飲器,是一種具有時代特徵的代表器型。 產生背景 雞首壺初見於三國時期,流行於魏晉南北朝,當時社會動蕩,但也是漢族瓷器大發展的時期。由於連年戰亂,大批中原漢族居民和士族地主紛紛南下,推動了南方經濟的發展。南方製瓷工藝逐步提高。與南方雞首相映的是北方瓷系的龍柄壺,南北朝後期北方出現龍柄雞首壺,隋唐時期出現龍柄鳳頭壺,反映南北文化交流的成果。 發展特徵 雞首壺除在江蘇、浙江大量出土外,江西、福建、廣東、廣西、湖南、湖北、貴州、四川、安徽、山東、河南、河北、山西等地也都有發現,範圍很廣泛。在從出現到逐漸消亡的過程中,雞首壺因時代的發展而有所變化,這些細微的變化成為我們進行斷代的重要依據。就按時代順序來說,西晉雞首壺,以小件為主,肩部貼塑雞首,雞首無頸,與之相對應的一面貼有雞尾,肩部其他兩面有弧形雙系。雞首狀的流不通壺腹,不能用於傾注。 東晉雞首壺,器形比西晉時高大,壺頸部比西晉時要高。雞首也有很大變化,雞冠加高豎挺,雞首下有頸,雙目圓睜,雞口圓張。雞尾演變成弧形柄,上端與盤口粘接,下端裝在肩部,且柄上端略高於盤口,更宜實用。肩部有橋形系。 雞的寓意 雞作為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家禽,很早就與人們的經濟生活緊緊地聯繫在一起。漢代《韓詩外傳》中將雞稱為具有文、武、勇、仁、信五德的「德禽」。班固《漢書‧效祀志》記載「粵祠雞卜」,可見雞在中國南方有宗教用途。西晉、東晉的墓葬中有大量陶瓷雞和雞舍出土,可見以雞為裝飾的瓷器盛行一時。 參考資料: 1. 陳文曦:《六朝雞首壺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研究所中國美術史組碩士論文。 配合中史教學課題: 適用於中一級中史「北方政局與江南地區的開發」,讓學生認識人口南遷對江南地區經濟發展的貢獻;「魏晉南北朝的社會文化發展」,讓學生理解中外文化交流促進中國的藝術文化。

    入口 入口 入口

    唐 三彩陶罐 展品簡介: 中國陶瓷器以青瓷、白瓷、黑瓷等單色釉為主流,唐三彩陶器能呈現盛唐氣象與大唐文化的形態。華麗、斑斕的三彩器皿,反映奢侈、富裕的唐社會,以及對異域之開放和高度的藝術水準。 兩漢時期中國已掌握科技水準高的「複色鉛釉陶」和「複色彩釉陶」,以紅和綠色鉛釉為主流並以此二種色集於一身,為唐三彩陶奠定良好條件。 唐三彩是一種多色彩的低溫釉陶器。它是以細膩的白色黏土作胎料,用含鉛、鋁的氧化物作熔劑,用含銅、鐵、鈷等元素的礦物質作著色劑,其釉色呈黃、綠、藍、 白、紫、褐等多種色彩,但許多器物多以黃、綠、白為主,甚至有的器物只具有上述色彩中的一種或兩種,人們統稱為「唐三彩」。 唐三彩生產主要分佈在長安和洛陽兩地,在長安的稱西窯,在洛陽的則稱東窯,是唐代彩色釉陶的總稱。製作三彩陶時各種著色料易溶於鉛釉中,燒窯時向四方擴散流動,使各種顏色互相浸潤,形成光澤佳、色彩斑斕華麗的釉陶,顯出堂皇富麗的藝術魅力。唐三彩主要用於隨葬,作為冥器,因為它的胎質鬆脆,防水性能差,實用性遠不如當時已經出現的青瓷和白瓷。 配合中史教學課題: 適用於中一中史「唐的建國與盛世」及高中中國歷史「隋唐治世」及「宗教傳播與文化文流」。此展品可作教學素材,讓學生了解唐朝物質豐盛下的社會文化及佛教在中國的傳播。

    唐 三彩佛珠 展品簡介: 中國陶瓷器以青瓷、白瓷、黑瓷等單色釉為主流,唐三彩陶器能呈現盛唐氣象與大唐文化的形態。華麗、斑斕的三彩器皿,反映奢侈、富裕的唐社會,以及對異域之開放和高度的藝術水準。 兩漢時期中國已掌握科技水準高的「複色鉛釉陶」和「複色彩釉陶」,以紅和綠色鉛釉為主流並以此二種色集於一身,為唐三彩陶奠定良好條件。 唐三彩是一種多色彩的低溫釉陶器。它是以細膩的白色黏土作胎料,用含鉛、鋁的氧化物作熔劑,用含銅、鐵、鈷等元素的礦物質作著色劑,其釉色呈黃、綠、藍、 白、紫、褐等多種色彩,但許多器物多以黃、綠、白為主,甚至有的器物只具有上述色彩中的一種或兩種,人們統稱為「唐三彩」。 唐三彩生產主要分佈在長安和洛陽兩地,在長安的稱西窯,在洛陽的則稱東窯,是唐代彩色釉陶的總稱。製作三彩陶時各種著色料易溶於鉛釉中,燒窯時向四方擴散流動,使各種顏色互相浸潤,形成光澤佳、色彩斑斕華麗的釉陶,顯出堂皇富麗的藝術魅力。唐三彩主要用於隨葬,作為冥器,因為它的胎質鬆脆,防水性能差,實用性遠不如當時已經出現的青瓷和白瓷。 配合中史教學課題: 適用於中一中史「唐的建國與盛世」及高中中國歷史「隋唐治世」及「宗教傳播與文化文流」。此展品可作教學素材,讓學生了解唐朝物質豐盛下的社會文化及佛教在中國的傳播。

    唐 三彩杯 展品簡介: 中國陶瓷器以青瓷、白瓷、黑瓷等單色釉為主流,唐三彩陶器能呈現盛唐氣象與大唐文化的形態。華麗、斑斕的三彩器皿,反映奢侈、富裕的唐社會,以及對異域之開放和高度的藝術水準。 兩漢時期中國已掌握科技水準高的「複色鉛釉陶」和「複色彩釉陶」,以紅和綠色鉛釉為主流並以此二種色集於一身,為唐三彩陶奠定良好條件。 唐三彩是一種多色彩的低溫釉陶器。它是以細膩的白色黏土作胎料,用含鉛、鋁的氧化物作熔劑,用含銅、鐵、鈷等元素的礦物質作著色劑,其釉色呈黃、綠、藍、 白、紫、褐等多種色彩,但許多器物多以黃、綠、白為主,甚至有的器物只具有上述色彩中的一種或兩種,人們統稱為「唐三彩」。 唐三彩生產主要分佈在長安和洛陽兩地,在長安的稱西窯,在洛陽的則稱東窯,是唐代彩色釉陶的總稱。製作三彩陶時各種著色料易溶於鉛釉中,燒窯時向四方擴散流動,使各種顏色互相浸潤,形成光澤佳、色彩斑斕華麗的釉陶,顯出堂皇富麗的藝術魅力。唐三彩主要用於隨葬,作為冥器,因為它的胎質鬆脆,防水性能差,實用性遠不如當時已經出現的青瓷和白瓷。 配合中史教學課題: 適用於中一中史「唐的建國與盛世」及高中中國歷史「隋唐治世」及「宗教傳播與文化文流」。此展品可作教學素材,讓學生了解唐朝物質豐盛下的社會文化及佛教在中國的傳播。

    Card

    Card

    Card

    展品簡介: 中國陶瓷器以青瓷、白瓷、黑瓷等單色釉為主流,唐三彩陶器能呈現盛唐氣象與大唐文化的形態。華麗、斑斕的三彩器皿,反映奢侈、富裕的唐社會,以及對異域之開放和高度的藝術水準。 兩漢時期中國已掌握科技水準高的「複色鉛釉陶」和「複色彩釉陶」,以紅和綠色鉛釉為主流並以此二種色集於一身,為唐三彩陶奠定良好條件。 唐三彩是一種多色彩的低溫釉陶器。它是以細膩的白色黏土作胎料,用含鉛、鋁的氧化物作熔劑,用含銅、鐵、鈷等元素的礦物質作著色劑,其釉色呈黃、綠、藍、 白、紫、褐等多種色彩,但許多器物多以黃、綠、白為主,甚至有的器物只具有上述色彩中的一種或兩種,人們統稱為「唐三彩」。 唐三彩生產主要分佈在長安和洛陽兩地,在長安的稱西窯,在洛陽的則稱東窯,是唐代彩色釉陶的總稱。製作三彩陶時各種著色料易溶於鉛釉中,燒窯時向四方擴散流動,使各種顏色互相浸潤,形成光澤佳、色彩斑斕華麗的釉陶,顯出堂皇富麗的藝術魅力。唐三彩主要用於隨葬,作為冥器,因為它的胎質鬆脆,防水性能差,實用性遠不如當時已經出現的青瓷和白瓷。 延伸學習資料: 林喜翔:〈精琢多姿 傳承盛世——隋唐陶俑藝術〉。https://ol.mingpao.com/ldy/cultureleisure/culture/20161001/1475299311380/%E7%B2%BE%E7%90%A2%E5%A4%9A%E5%A7%BF-%E5%82%B3%E6%89%BF%E7%9B%9B%E4%B8%96-%E9%9A%8B%E5%94%90%E9%99%B6%E4%BF%91%E8%97%9D%E8%A1%93 成耆仁:〈唐三彩作品、紋飾及藝術特徵〉。 https://digitalarchives.tw/Exhibition/2063/1.html。 步連生:〈唐三彩騎陶俑〉。 https://www.dpm.org.cn/Uploads/pdf/2189/T00021_00.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