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nlistedPrivateFeatured
-
虛擬中華文物館PRO
-
LikeShareAdd to tour
-
民國至今 (5區)
-
民國至今 (5區)
民國 26 年 救國公債 展品簡介: 1937年7月7日,日軍炮轟宛平城,引發盧溝橋事變,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戰爭導 致經濟蕭條,加上國民政府的財政赤字高達十五億元,令國庫空虛,難以應付接 踵而來的戰事,為了籌募龐大的經費,國民政府於是發行公債,並命名為「救國 公債」。募債的過程除了讓國家的收入提升,也團結了人民的士氣,為作戰做好 準備。抗戰時期國民政府除了發行「救國公債」,也發行了「國防公債」、「軍 需公債」、「建設公債」等十七種公債,藉以取得充足的支援應付戰事。
民國 鈔票 展品簡介: 1941 年,美國經濟大蕭條。美國總統羅斯福為討好國內產銀州份的議員,通過「購 銀法案」,由財政部購入白銀作為儲備,頓時引起國際銀價高漲。中國當時為第三 大銀本位國家,即時出現白銀外流,通貨收縮,引發利率急速上升,部分銀行、 錢莊倒閉,於是貨幣改革成為國家理財當務之急。1935 年 11 月 4 日,國民政府頒 布改革幣制令,以中央銀行、中國銀行和交通銀行(後加入中國農民銀行)所發 行之鈔票為法幣。法幣為發行國家信用法定貨幣,取代銀本位的銀圓。由銀本位 改為法幣,限期收回其他紙幣;並且規定一切公私款項必須以法幣收付,將市面 銀圓收歸國有,以一法幣換銀圓一元,可在指定銀行無限兌換。 對日抗戰期間,財政支出增加,國民政府開始大量發行法幣,以向民間取得作戰 所需的物資。1946 年後,國民政府為支付與共產黨軍隊作戰的軍費,任意發行法 幣,其發行量更加大增,造成了民間的惡性通貨膨脹,中央銀行發行 2 萬、4 萬、 10 萬元大鈔 3 種,可見法幣貶值之嚴重,民間幾乎無法使用法幣,只能以貴金屬 (白銀、黃金)購物,甚至是以物易物,紙鈔等於廢紙。1948 年 5 月行憲選舉後, 開始籌劃另一次貨幣改革,以金圓券取代法幣。
民國 鈔票及金圓券 展品簡介: 有鑑於「法幣」貶值情況非常嚴重,國民黨政府於 1948 年進行幣制改革,發行「金 圓券」(每金元法定含金 0.22217 厘),以一比三百萬的比率收兌法幣;由於「金圓 券」無節制地發行,在推出後不久,發行總額已達 1,303,046 億元,比原規定的發行 額 20 億元大幅增加,引發更嚴重的貨幣貶值。
民國 青花雙虎爭羊紋杯碟 展品簡介: 青花雙虎爭羊紋杯碟來自民國,反映了清代末期的中國歷史。1904 年日俄戰爭 爆發,清政府被迫宣布中立及要劃出一塊交戰區給日本及俄國。最後日本取得 勝利,取得中國東北南部的控制權。這展品上有兩隻老虎正在搶奪一頭羊,兩 隻老虎分別是指俄國及日本,而羊是代表中國,而展品上亦刻有「弱肉強食, 有力無德。不能自立,何以為國」的句子,正正反映了當時人民對列强踐踏和 瓜分自己國土的憤慨。
民國 髮簪、髮釵 展品簡介: 展品中的髮簪及髮釵,分別用上「蝶戀花」和「福壽三多」紋樣作為裝飾。 「蝶戀花」是明清婦女首飾上最常見的題材,蝶象徵男子,花象徵女子,寓意女 子對於愛情的美好期待。北宋詞人柳永有一首《蝶戀花》,其中兩句最為人們熟 知:「衣帶漸寛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而「福壽三多」紋樣則代表多福、多壽和多子,分別繪以佛手(佛字的諧音像福), 桃(代表長壽)和石榴(代表多子,也有畫葡萄或葫蘆),寓意福壽綿長,子裔茂盛。 吉祥紋樣起始於商周,發展於唐宋,鼎盛於明清。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部份, 吉祥紋樣代表了民族的精神和嚮往,一般有三種構成方法:一是以紋樣形象表 示、二是以諧音表示、三是以文字來說明。明清時,吉祥紋樣幾乎到了圖必有意, 意必吉祥的地步。它們所表達的主要包括四個含意—富、貴、壽、喜。富即財富, 包括豐收;貴是權力,功名的象徵;壽可保平安,有延年之意;喜,則與婚姻、 友情、多子多孫有關。
民國 銀元 展品簡介: 展品為英國貿易銀元,又稱為「站人」銀元,於 1911 年鑄造。自晚清時期起, 各國鑄造的銀元開始於中國沿海成市使用,用於進行商業貿易。而早於 1842 年, 銀元已在香港市面流通,當時香港的商業貿易也以銀元結算。1895 年起,英國 貿易銀元成為香港的法定貨幣,是外國貿易銀幣的一種,專為遠東貿易而鑄製。 英國貿易銀元一直流通使用至 1937 年。
香港 貨幣 展品簡介: 1960 年,香港政府發行一元面值的硬幣,逐步取代一元面值的紙幣。以硬幣取代紙幣的 主要目的是為了節省處理紙幣方面的開支,同時間硬幣的耐用程度也遠高於紙幣,由於 當時一元面值的貨幣使用率頻密,所以硬幣更切合當時的需要。據統計,1960 年一元面 值硬幣流通量總值為七百五十萬。
日治時期 香港軍票 展品簡介: 1941 年聖誕日香港淪陷後,日軍即以軍票作為貨幣,規定港幣和軍票的兌換率 為 1 兌 2。其後於 1942 年 7 月,日軍又將軍票面值貶至 1 兌 4。日軍更於 1943 年 6 月起硬性規定軍票為香港唯一合法的交易媒介,港幣和其他貨幣一概禁止流 通,市民私藏港幣屬違法行為。1945 年 8 月 15 日,日本投降,港幣恢復成為香 港法定貨幣。此時共有 19 多億圓的軍票在香港流通,頓時變成廢紙,很多人一 夜之間失去全部財產。香港軍票索賠委員會曾向東京地方法院提起訴訟,法院承 認了香港人在軍票問題上的痛苦遭遇,但因日本沒有相關賠償法而未有作出賠償 判決。多年來市民向日本政府要求賠償,但都不成功。據估算,按現時香港人擁 有之軍票貨幣之值額計算,總賠償金額達最少 5000 億港元(約 8 兆日元)。
1997 年 香港回歸紀念紙幣 展品簡介: 根據 1984 年 12 月 19 日簽署的中英聯合聲明,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將於 1997 年 7 月 1 日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香港將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 回歸後,港元為香港特別行政區法定貨幣,繼續流通。特區政府可授權指定銀行 根據法定權限發行或繼續發行港幣。現時三間發鈔銀行分別為香港上海滙豐銀 行、渣打銀行和中國銀行(香港)。
1997 年 香港回歸紀念銀幣 展品簡介: 根據 1984 年 12 月 19 日簽署的中英聯合聲明,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將於 1997 年 7 月 1 日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香港將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 為紀念香港回歸,香港金融管理局發行紀念錢幣,此套錢幣幣值為壹毫、貳毫、 伍毫、壹圓、貳圓、伍圓及拾圓。此套錢幣由香港金融管理局委託英國皇家鑄幣 局鑄造。
1997 年 香港回歸紀念郵票 展品簡介: 香港郵政於 1997 年 7 月 1 日發行的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紀念郵票,它首度採用 了中國內地設計師的作品,由北京郵票廠印製,並首次印上特區徽號和「中國香 港」名稱。
熱點:防偽標誌~左上角有一個印,屬於防偽標誌,印有「國民政府財政部發行公債之章」,中間的是國民黨黨徽 熱點:簽名和印鑑~「救國公債」上有當時國民政府財政部長孔祥熙、次長鄒琳及徐湛的簽名和印鑑
民國 鈔票 熱點:人物圖案~鈔票上印有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先生的頭像
熱點:金圓券名稱~有鑑於「法幣」貶值情況非常嚴重,國民黨政府於1948年進行幣制改革,發行「金圓券」(每金元法定含金0.22217厘),以一比三百萬的比率收兌法幣;由於「金圓券」無節制地發行,在推出後不久,發行總額已達1,303,046億元,比原規定的發行額20億元大幅增加,引發更嚴重的貨幣貶值 熱點:人物圖案~金圓券上印有中華民國總統蔣介石先生的頭像 熱點:幣值單位~金圓券的幣值單位以「萬」元計,反映出幣值貶值情況嚴重
熱點:雙虎~代表俄國和日本 熱點:羊~代表中國 熱點:西式茶杯~白地藍花的青花圖案,卻畫在西式茶具上,是中西合璧的外銷產品 熱點:杯底印章~江西瓷業公司是景德鎮第一家官商合辦的新型企業,採取官商合辦的模式,標誌着中國陶瓷業開始進入企業化時代。江西瓷業公司聘請僱用了一大批原御窯廠功力不凡的名匠和社會上的繪瓷名家參與了瓷器繪製,並採用不同程度的機械化生產 熱點:碟底印章~江西瓷業公司打破了瓷器只有帝王年款和私家堂名款的限制,出現了當時瓷業界的新事物—公司款。江西瓷業公司的款識具有多樣化特徵,文字主要有「江西瓷業公司」、「江西瓷業公司制」、「江西瓷業公司造」、「江西瓷業公司出品」等
熱點:蝴蝶和花~象徵蝶戀花 熱點:石榴~象徵多子 熱點:佛手~象徵多福 熱點:桃子~象徵多壽
熱點: 銀元正面是一名手持戟和盾牌的女神,背後有帆船圖案;而女神的上端位置以英文鑄有「ONE DOLLAR」,下方為年分「1911」。 熱點: 銀元的背面中央有代表「壽」字紋案,上下為中文「壹圓」,而左右則為馬來文「壹圓」。
1960年 香港一元硬幣 熱點:硬幣正面~因當時香港是英國殖民地,硬幣頭像是英國當朝統治者---英女皇伊麗莎白二世,並以英文寫上「Queen Elizabeth The Second」, 熱點:硬幣背面~以中英文寫上「香港壹圓」字樣及發行年份「1960」。1960年,香港政府發行一元面值的硬幣,逐步取代一元面值的紙幣。以硬幣取代紙幣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節省處理紙幣方面的開支,同時間硬幣的耐用程度也遠高於紙幣,由於當時一元面值的貨幣使用率頻密,所以硬幣更切合當時的需要。據統計,1960年一元面值硬幣流通量總值為七百五十萬
熱點:面值單位~軍票上印有面值,用以強制兌換港幣 http://htshoard.blogspot.com/2018/07/blog-post.html
1997年 香港回歸紀念紙幣 熱點:整套紙幣正面~根據1984年12月19日簽署的中英聯合聲明,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將於1997年7月1日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香港將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回歸後,港元為香港特別行政區法定貨幣,繼續流通。特區政府可授權指定銀行根據法定權限發行或繼續發行港幣。展品便是1997年三間政府指定的發鈔銀行(分別為香港上海滙豐銀行、渣打銀行和中國銀行(香港))發行面值為二十元的回歸紀念紙幣 熱點:鈔票序號~每張紙幣的序號均以「97」開頭,紀念香港在1997年回歸中國
熱點:整套錢幣正面~根據1984年12月19日簽署的中英聯合聲明,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將於1997年7月1日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香港將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為紀念香港回歸,香港金融管理局委託英國皇家鑄幣局鑄造錢幣幣值為壹毫、貳毫、伍毫、壹圓、貳圓、伍圓及拾圓的紀念錢幣套裝。每個錢幣的正面均鑄有一朵洋紫荊花以及中英文「香港」二字 熱點:整套錢幣背面~每個錢幣的背面以中英文及數字印上面值、發行年份,錢幣中央位置刻有不同象徵意義的紀念圖案 熱點:拾圓錢幣背面~橋樑,象徵平穩過渡,譬喻主權回歸時順利銜接 熱點:伍圓錢幣背面~五隻蝙蝠圖案圍繞中央圓形「壽」字,寓意五福(壽、富、康寧、攸好德及考終命) 熱點:貳圓錢幣背面~和合二聖,一持荷花,一捧錦盒,取其和諧好合之意,代表和衷共濟一片昇平 熱點:壹圓錢幣背面~麒麟,傳說中的瑞獸,象徵明君和賢臣之後 熱點:伍毫錢幣背面~牛,1997年所屬生肖。牛是神聖和健壯的動物,寓意春耕時節生意盎然 熱點:貳毫錢幣背面~兩隻尾部互相纏繞的蝴蝶風箏,象徵歡樂和美滿姻緣 熱點:壹毫錢幣背面~傳統中國帆船,船尾和三支桅杆高聳突出,在風平浪靜的大海中順風航行,寓意一帆風順
熱點:「中國香港」字樣和特區徽號~香港郵政於1997年7月1日發行的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紀念郵票,它首度採用了中國內地設計師的作品,由北京郵票廠印製,並首次印上特區徽號和「中國香港」名稱
民國至今歷史簡介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清朝被推翻。翌年,「中華民國」成立,實行共和政體,被視為中國現代化進程的重要一步。然而,民國初年,國家政局不穩,對內出現袁世凱復辟帝制及軍閥割據混戰;對外則面對外交挫敗及各國列強的進侵等,在內憂外患的情形下,國人承受很多苦難。 1928年,國民黨完成北伐,建立「南京國民政府」,並著手推行一系列的改革,試圖推動國家的現代化,但當中濫發鈔票的措施,引起了嚴重的貨幣貶值,通貨膨脹,人民生活困苦。1937年,日本對中國發動全面入侵,抗日戰爭爆發,國共兩黨合作抗日,經歷八年抗戰,中國取得最終勝利。抗日戰爭後,國共兩黨爆發內戰,至1949年,中國共產黨成功奪得全國政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毛澤東出任國家主席和共產黨總書記,推行土改、鎮反、三反、五反、鳴放、反右運動及一五計劃等連串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造措施,鞏固了新中國的政權和奠定了工業化的基礎。經歷三面紅旗和文化大革命後,國家不再進行階級鬥爭,在鄧小平帶領下,重點推行改革開放的經濟政策。時至今日,中國已躍升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並擠身強國之列,國民生活及文化水平大大提升。 1997年7月1日英國結束對香港的殖民統治,香港領土主權正式回歸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實行「一國兩制,高度自治」。
Card
入口 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