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nlistedPrivateFeatured
-
虛擬中華文物館PRO
-
LikeShareAdd to tour
-
史前夏商周 (1區)
-
史前夏商周 (1區)
新石器時代 良渚文化玉璧 展品簡介: 良渚文化以玉器為代表,屬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良渚文化遺址中心位於杭州市 區西北部瓶窯鎮,因1936 年首先發現於良渚而命名,距今4500‐5300 年左右。 良渚文化出土的玉器種類數量非常多,引起了國內學術界的高度重視,甚至提出 了「玉器時代」說,以詮釋玉器在中國古史分期上的重要地位。 玉璧是一種中央有穿孔的扁平狀圓形玉器。穿孔稱作「好」,邊緣器體稱作「肉」。 《爾雅·釋器》載:「肉倍好謂之璧,好倍肉謂之瑗,肉好若一謂之環。」就是說, 邊為孔徑的兩倍是璧,孔徑為邊的兩倍是瑗,邊與孔徑相等是環。 當時先民懂得製作玉器,作為具身分象徵的高級陪葬品或是祭天地用的禮器。良 渚玉器展示了先民的工藝,也反映當時的社會已經有尊卑貴賤的觀念。
新石器時代 馬廠文化陶罐 展品簡介: 展品是馬廠文化類型的彩陶,即新石器時代一種彩繪的陶器。彩陶記載了人類文明初始期的經濟生活、宗教文化等方面的資訊。馬廠文化,為甘肅文化三個主要時期之一,是馬家窯文化的其中一個類型,介乎西元前約2000年至西元前約1800年之間。馬廠類型陶器的陶質比較粗糙,由紅陶土或紅色、灰色夾砂陶土製成。最常見的形式為罐、碗,以及形似水罐的容器。紋飾上有紅黑相間或黑邊紅帶的粗條紋,而更多的是單色花紋。常見的還有格子紋、變體蛙紋、螺旋紋、菱形紋和編織紋等。馬廠陶器都有塗繪符號,目前已辨識出139種符號,可說是典麗、古樸的史前「中國畫」。
商 青銅矛旅銘文 展品簡介: 原始社會裡,人們為了捕捉魚、獸,把長木棒或竹尖端削磨成尖銳的「鋒」,大 概可以被視作青銅矛的「前世」。青銅矛始見於商代,是古代戰場上一種用於刺 擊和格鬥的長柄兵器。矛在歷史上被列為「五兵」(矛、弩、劍、戈、鍛)之一。《詩 經》中有關於它的吟誦:「王於興師,修我戈矛。」《尚書·周書·牧誓》中也有關 於它的記載:「稱爾戈,比爾干,立爾矛,予其誓。」 矛上刻有「旅」銘文,「旅」字意思是眾人在軍旗的指揮下出兵之意,本義是軍 旅,引申為旅行。
戰國 蟻鼻錢 展品簡介: 蟻鼻錢為楚國地區流通的銅幣,高約1.8釐米,重約3克,形似海貝,是從貝幣演變而來的,其名稱乃因其形象而得。這一類錢幣的正面有陰文,下端有孔,但大多未穿透。最普通的為人臉形,文字多見為「咒」、「紊」(有「聖朱」、「各六朱」及「五朱」等多種詮釋),其他較罕見,有「安」、「君」、「忻」、「金」、「行」、「匋」、「貝」、「三」等銘文,共11種。鑄有「咒」字的蟻鼻錢又稱鬼臉錢。1963年湖北孝感野豬湖一次出土鬼臉錢五千枚,平均約重4.37克。
戰國 蟻鼻錢 展品簡介: 蟻鼻錢為楚國地區流通的銅幣,高約1.8釐米,重約3克,形似海貝,是從貝幣演變而來的,其名稱乃因其形象而得。這一類錢幣的正面有陰文,下端有孔,但大多未穿透。最普通的為人臉形,文字多見為「咒」、「紊」(有「聖朱」、「各六朱」及「五朱」等多種詮釋),其他較罕見,有「安」、「君」、「忻」、「金」、「行」、「匋」、「貝」、「三」等銘文,共11種。鑄有「咒」字的蟻鼻錢又稱鬼臉錢。1963年湖北孝感野豬湖一次出土鬼臉錢五千枚,平均約重4.37克。
戰國 箭鏃 展品簡介: 弓箭是人類較早使用的武器之一,在原始社會時期,人類就開始使用骨頭、蚌殼等來製作箭鏃,隨著冶金的發展,銅、鐵相繼被用來製作箭鏃。戰國末期,秦國開始在軍隊大量配備三棱鏃,其斷面為正三角形。在秦始皇兵馬俑坑出土的三棱箭鏃科技含量最高,鏃頭長度、弧度、角度、重量幾乎完全一樣,至今鋒利如新。
戰國 青銅戈 展品簡介: 戈是中國先秦時期一種主要用於勾、啄的格鬥兵器。商周時期凡與戰爭有關的文字,經常繪有戈的圖像,至今漢字中「武」、「戰」 等字還均從戈,即淵源於此。 關於戈的起源,一般認為是由鐮刀類工具演化而來。到了青銅時代,戈成為軍中必備的主要鬥兵器之一。已發現的年代最早的青銅鑄的戈頭,出土於河南省偃師縣二裡頭遺址,距今3500年前。 商周時期,青銅戈的使用已極普遍。例如《荀子·議兵》中講,魏國步兵的標準裝備是戈、弩、劍、盾。河北省易縣燕下都出土的大量鑄有燕王銘的銅戈,可以視為這一時期銅戈的代表。 戰國晚期,鐵兵器的使用漸多,同時也逐漸淘汰了青銅戈,到西漢以後已絕跡。
新石器時代 仰韶文化陶罐 展品簡介: 1921年,仰韶文化遺址首次在河南省三門峽市澠池縣仰韶村發現,按照考古慣例,此類文化被命名為仰韶文化。仰韶文化是分佈在黃河中游地區的一種重要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從距今7000年左右一直延綿到5000年前,歷時達2000年之久。 發達的制陶業是仰韶文化手工業生產的代表。從目前出土的各種陶器中,可見仰韶文化時期的先民已經較好地掌握了選用陶土、造型、裝飾等工序,採用泥條盤築法將缽、盆、碗、細頸壺、小口尖底瓶、罐與粗陶甕等各類陶器製作成型。其中半坡遺址出土的陶甑,分上下兩層,中間有氣孔相通,下邊起釜的作用,上邊起蒸屜的作用,這說明半坡人已懂得利用蒸氣了。 仰韶文化是以彩陶為特色的,彩陶是指在打磨光滑的橙紅色陶坯上,以天然的礦物質顏料進行描繪,用赭石和氧化錳作呈色元素,然後入窯燒制。在橙紅色的胎體上呈現出赭紅、黑、白、諸種顏色的美麗圖案,形成紋樣與器物造型高度統一,達到裝飾美化效果的陶器。 仰韶陶罐,器表多飾有繩紋、線紋、錐刺紋、指甲紋和絃紋,彩繪圖案則多在缽口沿外繪一周紫色、紅色寬頻紋,或在盆的內外繪人面、魚、鹿、植物等紋飾和三角形、圓點組成的幾何形圖案,堪稱原始美術的傑作,所以在中國美術史上受到了特別的稱讚。仰韶陶器上的紋飾反映早在新石器時代,古人已有等邊三角形和平行四邊形的知識。而半坡遺址出土的彩陶,還發現刻有22種文字元號,中國文字學者學家認為這是中國方塊漢字的雛形,從而證明方塊漢字已有六千年左右的歷史。
熱點:扁圓形~是古代漢民族用於祭祀的玉質環狀物 熱點:正中有孔~要分辨玉壁與玉瑗、玉環,應量度中間穿孔的大小。一般而言,前者孔小,後兩者孔大。這件展品,玉的週邊比中間的孔徑大,所以是玉璧
熱點:格子紋飾~馬廠文化彩繪陶器,紋飾上有紅黑相間或黑邊紅帶的粗條紋,而更多的是單色花紋,常見的還有格子紋、變體蛙紋、螺旋紋、菱形紋和編織紋等。展品所見的便是格子紋。目前已從馬廠陶器中辨識出139種符號,可說是典麗、古樸的史前「中國畫」 熱點:陶罐~是一種盛液體或食品的容器,由紅陶土或紅色、灰色夾砂陶土製成,陶質比較粗糙。敞口、短頸、帶耳、圓腹和小平底,呈罐形
熱點:矛~商周時最基本的格鬥兵器,頂端削磨成尖銳的「鋒」,配合寬大的「翼」,呈柳葉狀,用於刺擊敵人,具一定的殺傷力。矛的底部稱為「骹」,中空呈圓錐形,兩側各有一小洞,用來穿繫繩索的,把矛和木柄捆綁起來 熱點:旅字銘文~北方人喜歡在矛上刻出銘文,此展品便刻有象形的「旅」字。「旅」字左邊畫了飄揚的軍旗,下有人,表示士兵追隨在飄揚的戰旗下,行軍征戰 熱點:青銅~中國人很早就發現把銅加入鉛和錫,就形成青銅合金。青銅合金硬度高而熔點低,容易加工,適合製作成不同種類的兵器。青銅器氧化後常常在表面形成一層薄薄的氧化層,這對器的本體反倒有保護的作用,所以展品中的青銅矛雖然經過千年的埋藏,仍然大致完好
熱點:形狀~為凸面橢圓形,似海貝,是中國戰國時期楚國的銅幣 熱點:刻字~錢面刻字,常見有「紊」、「咒」二字。「紊」字似一螞蟻歇於鼻尖,因其形象俗稱「蟻鼻錢」;「咒」字似鬼臉,故又稱「鬼臉錢」
熱點:箭鏃~即金屬箭頭,古時箭由羽、箭杆、箭頭組成,是射擊用的兵器。商代到戰國初,中原以及周圍遊牧民族的箭鏃多為雙翼箭鏃,有的還有倒刺。雙翼箭鏃分為實心圓鋌式和空心銎式。實心圓鋌式是將鏃插入空心箭杆進行固定;空心銎式是將箭杆直接插入鏃尾部的孔中實行固定。中原地區常用實心圓鋌式,遊牧民族使用空心銎式
熱點:戈~作為戰國時代的兵器,主要用於鉤殺和啄擊,它的形狀類似現在的鐮刀。戈分為「援」、「內」、「胡」三部分,「援」是兩側帶刃的尖峰,即戈的主要殺傷部份;「援」後部插入或夾於木柄,用於固定戈的部份稱為「內」,有穿繩縛柄的孔;援下刃的弧曲部份稱為「胡」,有長條形的孔,也是用以穿繩縛柄 熱點:圖案或銘文~戰國戈多刻有一些記載造器年代、官吏、工匠及武庫等銘文;西南地區的戈在「內」面上多刻有巴蜀文化特徵的圖騰族徽等圖案 熱點:青銅~中國人很早就發現把銅加入鉛和錫,就形成青銅合金。青銅合金硬度高而熔點低,容易加工,適合製作成不同種類的兵器。青銅器氧化後常常在表面形成一層薄薄的氧化層,這對器的本體反倒有保護的作用,所以展品中的青銅戈雖然經過千年的埋藏,仍然大致完好
熱點:陶罐~是一種盛液體或食品的容器,由紅陶土燒製,敞口、平沿、短頸、廣肩、圓腹、帶耳和小平底,呈罐形 熱點:繩紋紋飾~仰韶文化各種類型遺址發現的彩陶花紋形式與風格互有區別,但也有它們的共同特點。早期以紅地黑彩或紫彩為多,中期流行先塗繪白色或紅色陶衣為地,再加繪黑色、棕色或紅色的紋飾,如展品中的繩紋。有的黑彩還鑲加白邊,十分美麗。繪畫所用的顏料、磨硯、研磨錘等工具,在西安半坡、臨潼姜寨、寶雞北首嶺等遺址的營地、墓葬中都有發現。從彩陶圖案紋飾的痕跡分析,當時繪畫已經使用毛筆一類較軟的工具
舊石器時代 「舊石器時代」在考古學上是以使用打製石器為標誌的人類文化發展階段,是石器時代的早期階段。一般認為這段時期在距今約250萬年至1萬年前。時期劃分一般採用三分法,即舊石器時代早期、中期和晚期,大體上分別相當於人類體質進化的能人和直立人階段、早期智人階段、晚期智人階段。 這個時期的人們主要是製造簡單的工具以作打獵和採集的用途,以中國周口店發現的北京人為例,據考究,他們使用石器和木棍來獵取野獸,並懂得採集果子來充飢。他們主要居住於山洞中,而在考古時,從其洞穴中發現木炭、灰燼、橈燒石、燒骨等痕跡,顯示當時的人們已掌握了使用火的技術,並會砍取樹木作燃料。 總體來說,在舊石器時代早期,人類已經學會了用火,中期出現了骨器,晚期已經能製造簡單的組合工具,而且開始形成了母系氏族。 「元謀人」、「藍田猿人」、「北京人」等基本上都處於這一時期。 「元謀人」:1965年發現於雲南元謀上那蚌村附近,是兩顆左右門齒的化石。後來在遺址還發現了石器、炭屑、和有人工痕跡的動物肢骨等。推斷元謀人的距今年代為170萬年左右,是屬於舊石器時代早期的古人類,其可能生活在亞熱帶草原森林環境中。 「藍田人」:1963年發現於陝西藍田縣陳家窩村附近,是30多歲女性的頭骨化石,距今約50萬年。頭骨眉嵴碩大粗壯,左右幾乎連成一條橫脊;頭骨高度很低,骨壁厚度超過北京人,腦量只有780毫升。 「北京人」:1929年發現於北京市西南房山區周口店龍骨山,是完整的頭蓋骨,距今大約70萬至20萬年。研究發現,北京人通常幾十人結成一群;壽命很短,大多數人在14歲之前就夭亡了。 新石器時代 「新石器時代」在考古學上是石器時代的最後一個階段,以磨製石器和製作陶器為主,大約從1萬年前開始,結束時間從距今7400多年至2200多年不等。這個時代,人類開始從事農業和畜牧,石器的製作也從打制變磨製,將植物的果實種子加以播種,並把野生動物馴服以供食用,人類不再只依賴大自然提供食物,因此其食物來源變得穩定,同時農業與畜牧的經營也使人類由逐水草而居變為定居下來,節省下更多的時間和精力,而人類亦已經能夠製作陶器、紡織,在這樣的基礎上,人類生活得到了更進一步的改善,開始關注文化事業的發展,使人類開始出現文明。 中國疆域內分布著各種新石器時代的文化,考古發現的有「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大溪文化」、「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紅山文化」、「龍山文化」等。 「仰韶文化」:黃河中游地區重要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年代約為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前,分布在今天從東至海岱、西至河湟、南至淮漢、北至河套,這一廣大的區域,相當於赤縣神州中的雍、冀、兗、豫四州,仰韶文化以關中豫西晉南地區為中心。仰韶文化的村落或大或小,比較大的村落的房屋有一定的布局,村落外有墓地和窯場。村落內的房屋主要有圓形或方形兩種半地穴式,早期的房屋以圓形單間為多,後期以方形多間為多。仰韶文化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文化,半坡遺址(距今6800至5300年)出現了粟等旱地作物的種植,也已開始種植蔬菜。仰韶先民的農耕石器包括石斧、石鏟、磨盤等,除此之外還有骨器;陶器多是手制的,中期開始出現輪制的;一些陶器上留有布和編織物印下來的紋路,還有可能為早期文字的雛形的標誌符號陶符;各種水器、甑、灶等日用陶器以泥紅陶和夾砂紅褐陶為主,主要呈現紅色,紅陶器上常彩繪有幾何型圖案或動物型花紋,是仰韶文化最明顯特徵,故也稱為彩陶文化。 「河姆渡文化」:分布於中國浙江杭州灣南岸平原地區至舟山群島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其年代大約在距今6000年到7000年之前,因以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發掘最早,故稱作河姆渡文化。河姆渡文化在建築方面,遺址中發現大量干欄式建築的遺蹟,在食物方面,植物遇存有水稻的大量發現,被斷定是人工栽培的水稻,此外植物殘存尚有葫蘆、橡子、菱角、棗子等,動物方面有豬、狗、水牛等家養的牲畜。在人工製品上,石器數量較少,主要是斧等打獵工具,亦有裝飾品。多的是木器和骨器,其中發現中國最早的木製飾品「木雕魚」,其他包括木柄骨制的耕田用具耜、和刀鏟等切割器具,亦有大量紡織工具。在河姆渡並出土了中國境內所發現最早的漆器,其陶器製作有一定的水準,估計最高燒成溫度達1000攝氏度。河姆渡陶器為手工製作,十分厚實,呈灰黑色,表面常打磨,常有繩紋,或雕刻植物、動物圖案。其他的河姆渡手工藝品,包括粗陶動物及人偶,以及鳥類圖案的木雕及象牙雕,其中以「雙火鳥」紋雕刻最為知名。 「大溪文化」:是中國新石器時代的一種文化,主要分布在峽江地區和兩湖平原,年代約為公元前4400至公元前3300年。大溪文化的發現,陶器多呈紅色,普遍以碳化稻殼末為孱和料,代表當時較高制陶水平的產品是篦點戳印紋白陶和薄胎彩陶,揭示了長江中游的一種以紅陶為主並含彩陶的地區性文化遺存;營造半地穴式和地面建築,在居住面下往往鋪有厚的紅燒土塊墊層,有的房屋牆外鋪有紅燒土渣地面散水或有專門的檐廊,以適應南方多雨炎熱氣候。 「大汶口文化」:年代在公元前4300年至公元前2500年,是中國黃河下游的新石器時代文化,主要分布以泰山地區為中心的山東中、南部以及江蘇北部地區,晚期遺址的分布更廣,東起黃海之濱,西到河南東部,北至遼東半島,南及淮北,安徽北部、河南東部也有受到該文化影響的遺存發現。在大汶口的許多遺址中都發現氏族公共葬地,各墓之間隨葬品的多寡懸殊。在後期墓葬中,出現了夫妻合葬和夫妻帶小孩的合葬,這時可能已經進入了父權制社會。然而,大汶口文化最重要的發現在於陶文,這種疑似文字的刻畫記號極可能與漢字的起源有關。大汶口文化以一群特點鮮明的陶器為主要特徵。以夾砂陶和泥紅陶制為主,大汶口文化遺物也有灰陶、黑陶,並有少量硬質白陶。泥質陶器上常飾鏤孔、劃紋,有彩陶和簡單的朱繪陶。沙質陶器上少數飾附加有堆紋和籃紋。 「良渚文化」:存續之間約為距今5300年至4200年前,為中國新石器文化之一,分布地點在長江下游的太湖地區,其中心在浙江省杭州市良渚遺址。良渚文化遺址最大特色是所出土的玉器。另外,陶器也相當細緻。良渚文化延續上千年後突然消失了,其文明程度在末期的急遽衰退更有可能是由人文因素所造成的,例如遭受到同一時期境外不同文明的毀滅性入侵及征服,從而致使當地的原有文明體系產生了巨大的轉變。也有學者認為這是過度依賴單一糧食作物稻穀造成的。 「紅山文化」:是中國北方地區較重要的新石器時期文化,因發現於熱河省(今屬內蒙古)的紅山而得名,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新石器時代文化,距今約5000至8000年前,持續時間約2000年。紅山文化以農業、飼養家畜和狩獵、採集野果為生。生產工具有不同的類型,包括打制石器、磨製石器和細石器;陶器分為泥質紅陶和夾沙灰陶兩種,細泥的彩陶用作煮食,夾砂的劃紋粗陶用來盛載食物;精巧的玉石雕刻是紅山文化的一大特色,亦生產經過打磨石器,帶有幾何裝飾圖形的紅陶、灰陶等。 「龍山文化」:年代在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是仰韶文化的繼續發展,又名「黑陶文化」,也是中國青銅器文化的形成期,主要分布於東至大海、西至隴山、南至江淮、北至晉中–燕山的地域,相當於赤縣神州中的雍、冀、兗、豫、青、徐六州。黑陶是龍山文化的突出特徵,是區別於仰韶文化的根本特點。龍山文化的黑陶是繼仰韶文化的彩陶之後興起的一種制陶技術。經濟生活以農業為主,有比較發達的畜牧業。同時,占卜等巫術活動亦較為盛行。從社會形態看,當時已經進入了父權制社會,私有財產已經出現,開始跨入階級社會門檻。 傳說時代歷史 傳說中的三皇五帝,是夏以前數千年中國傑出首領的代表。中國神話有盤古開天闢地的說法,顯示盤古可能是早期開闢疆土的領袖。女媧補天造人的神話,則表明女媧可能是教化婚配生育的首領。傳説燧人發明鑽燧取火,神農開創農業及醫葯,伏羲教民漁、獵、畜牧,創造八卦、文字,此即三皇。三皇之後的首領,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為五帝。 三皇五帝中,最廣為人知的是堯和舜。按照傳統儒家的正統歷史觀來看,堯仁厚愛民、大公無私,做共主達七十年,天下大治,人民安居樂業。堯年老的時候,知道自己的兒子不肖,便接受眾人的推薦,任用舜助理政事,考驗他的能力。堯經過細心的觀察後,證實舜有領導才幹,確是難得的治國人才,決定退位讓賢,把共主的權位禪讓給舜。舜在位五十年,選賢任能,重視民生。堯在位初期,黃河泛濫成災,曾派鯀治理洪水。鯀用傳統的堵塞法,在河岸築堤防水,過了九年仍然沒有成效,百姓長期受苦。舜決定把鯀處死,改派鯀的兒子禹治水。禹視察全國地勢,汲取其父親鯀失敗的教訓,改用疏導法,動員百姓開挖河道掛洪,經過十三年的努力,終於平息水患,解除了人民的苦難。相傳禹全心投入治水,因公忘私,曾三過家門而不入,因此人們都歌頌他,稱他為「大禹」,即偉大的禹。舜年老時,仿傚堯的做法,把共主之位禪讓予禹。 夏商周歷史 約公元前21世紀,禹的兒子啟在禹死後,破壞了民主選舉的首領制度,從此,王位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啟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朝代-----「夏朝」。 「商朝」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二個朝代,從公元前16世紀到公元前11世紀,延續600年時間。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是從商朝開始的,刻寫在龜甲或者獸骨上的一種古文字,清朝末年在河南殷墟發現,名為「甲骨文」,印証商朝是中國信史的開端。 周武王滅商後建立「西周」,定都鎬京。封建制度和禮樂文化對後世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邑,史稱「東周」。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春秋初,諸侯國為了爭奪土地、人口,不斷發生戰爭,戰勝的諸侯迫使其他諸侯承認其領袖地位,成為「霸主」。這一時期先後取得霸主地位的有齊桓公、晉文公等,史稱「春秋五霸」。經過春秋時期長期的爭霸,至戰國時期,諸侯國已為數不多,主要的諸侯國是齊、楚、燕、韓、趙、魏、秦,史稱「戰國七雄」。
入口Card
入口 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