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nlistedPrivateFeatured
-
虛擬中華文物館PRO
-
LikeShareAdd to tour
-
清明 (4區)
-
清明 (4區)
明 象牙笏(朝板) 展品簡介: 笏,又名手板、玉板、朝笏或朝板,是古代臣下上殿面君時的用具。 古時大臣朝見君王,雙手執笏,事先寫下需要啟奏皇帝的重要請示,有文字一面 面對自己以記錄上奏內容或旨意,防止當場緊張或走神遺忘。此外笏板在大臣面 奏時還可遮住臉面,以示對君王的尊重和自身謙卑。 從明代的官制禮儀來看,象牙製的笏應為明代五品以上官員使用,具有較高的歷 史與藝術價值。
寶譜 展品簡介: 西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天下,自此皇印曰「璽」。皇權至上,朕即國家,寶璽遂成為皇權象徵。 滿洲雖為外族,入主中國後遵守漢族傳統,屢鑄寶璽,以應天命,以符國統。乾隆十一年(西元1746年),乾隆皇帝針對過去對國寶記載失實、寶文重複、用途不明、認識錯誤等情況,乃根據《周易‧大衍》「天數二十有五」的記載,寓意清王朝能傳至二十五世,重新考證排列交泰殿所收藏的國寶,欽定為御寶二十五種,仍舊貯存在交泰殿中,並製成寶譜,以流傳後世。
清 廣彩花鳥人物碗 展品簡介: 廣彩為「廣州織金彩瓷」的簡稱,是結合傳統古彩技藝,用西洋表現手法彩繪, 烘燒製成的彩瓷。 始於清代康熙晚期,盛行於清雍正、乾隆兩朝。 廣彩瓷大量用於外銷,在紋飾上模仿西洋藝術,裝飾性强,以其「絢彩華麗,金 碧輝煌」而聞名於世。 廣彩瓷紋飾構圖豐滿,繁而不亂,以花鳥人物為主題的最常見。
清 嘉慶蟋蟀筒 展品簡介: 如果要說昆蟲文化,中國人除了養蜂取蜜、養蠶取絲之外,還有鬥蟋蟀這種古老 文化,亦已有數百年歷史。出土文物有用瓷器製作用來飼養蟋蟀的蟋蟀盤,年代 追溯至明朝。而明朝宣德皇帝(1426–1435),更因為喜愛鬥蟋蟀而有「蟋蟀皇帝」 的稱號。 鬥蟋蟀是把兩隻雄性蟋蟀放在盤內,用有毛的帚撩動蟋蟀的觸鬚,使蟋蟀以為有 敵人在面前而打架。蟋蟀打架時,會張開堅硬的牙互相攻擊。
清 青花八仙罐 展品簡介: 青花瓷之燒製,始於唐宋,成熟於元代景德鎮。青花瓷在明代以後成為瓷器的主流,至清康熙時發展至頂峰。 本展品為清代文物,外壁以青花為飾,腹部繪八仙人物圖,輔以許多雲紋,使人物具有飄逸之感。八仙是道教中的八位神仙,包括鐵拐李、漢鍾離、張果老、藍采和、何仙姑、呂洞賓、韓湘子和曹國舅。
清 康熙青花山水花卉大碗 展品簡介: 展品是康熙年間出品的青花瓷碗。敞口,弧腹,圈足。器外壁八組開光分別繪有 不同的山水圖、花卉紋,開光之間以雙線間隔,內心亦有一呈圓形的山水圖。胎 體厚重,青花發色濃豔,釉色潔白,極具裝飾效果。 康熙早期的青花瓷色料多採用浙江的青料,因而出現青花發色青中泛灰的現象。 康熙中期開始,摒棄了浙料而選用雲南的珠明料,在經過精心的提煉後用於陶瓷 的瓷畫上,產生出青中泛藍或青中微泛紅紫的色澤。康熙青花料共分為五個層次 的色價,運用濃淡分明的渲染技巧,在完成作品時達到了「墨分五色」的奇妙裝 飾效果。這種特殊的裝飾技法,對花鳥、人物及山水的紋飾起到了類似於國畫的 渲染效果,尤其是運用於山水畫時則更為突出。康熙青花除在渲染上有「墨分五 色」之特殊效果外,鮮藍青翠,無漂浮感,明淨豔麗,清朗不渾,豔而不俗,與 其後各朝青花有著較大的區別,時代特徵尤為鮮明。
清 光緒粉彩過牆花瓷碟 展品簡介: 「粉彩瓷」是景德鎮窯四大傳統名瓷之一。粉彩瓷器是清康熙晚期在五彩瓷基礎 上,受琺瑯彩瓷製作工藝的影響而創造的一種釉上彩新品種。粉彩是一種經低溫 燒成的釉上彩繪,在燒好的胎釉上施含砷物的粉底,塗上顏料後用筆洗開,由於 砷的乳蝕作用令顏色產生粉化效果。 「過牆花」又稱「過枝花」,是指瓷器內外壁或器身器蓋之間的紋飾相連接,渾 然一體。猶如花枝越過牆頭,從外壁伸至內牆,是一種獨特的瓷器繪畫紋飾。 過枝紋流行於清代,以雍正、乾隆、道光、光緒等朝為盛。所見多為盤、碗、碟、 盞及蓋碗等器式,以青花、五彩、粉彩等品種為常見,有過枝牡丹、過枝菊花、 過枝梅花等,尤其是表現「一枝紅杏出牆來」詩境的過枝花卉紋,令人稱絕。 道光和光緒朝,則多繪過枝瓜果紋樣,主題紋飾主要是桃實與蝙蝠紋,寓意福壽 延綿、吉祥,可見過枝紋飾的意蘊之美。因「過枝」諧音「長治」,同時亦反映 當時統治階級祈求「長治久安」的美好願望。
Card
清 粉彩描金人物紋飾鋦釘修補瓷碟 展品簡介: 一直以來,瓷器都是以類似釘書釘的銅絲嵌住抓牢的方法來修補。這種方法就是 「鋦瓷」,而像釘書釘的銅絲就叫「鋦釘」。修補過後的瓷器除了可恢復原樣外, 還可以滴水不漏,耐熱而不開裂,使瓷器能重複再用。 古代民風樸素,以節儉為傳統美德。一旦瓷器食具出現裂痕或不慎打破傳家之 寶,便會請瓷匠補瓷。相傳鋦瓷技藝始於宋代,《清明上河圖》中就有鋦瓷藝人 鋦瓷的情景。「鋦」的方法是首先在碎片的邊緣上,用金剛鑽打上細小的孔(眼), 再用銅絲熔合起來。瓷器的硬度約為 7,和翡翠相約,而金剛鑽的硬度為 10,故 而能在瓷器上鑽孔。偏偏瓷器一般十分脆弱易碎,厚度較薄,在它上面鑽孔的難 度可想而知。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一絲一縷當思來處艱辛。」古人生活艱難,久而久之 養成節儉持家的習慣,對家中的每一件物件都十分珍惜,連鋦一件碗碟也要費一 番工夫。在消費主義和用後即棄產品充斥的今天,我們可以借助這個鋦瓷,來反 省一下我們現今的生活方式。
Card
Card
明朝歷史簡介 明朝(1368年至1644年)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歷經十二世、十六位皇帝,國祚二百七十六年。 元朝末年政治腐敗,種族紛爭,天災不斷,民不聊生,民變暴動屢禁不止,平民朱元璋加入紅巾軍並在其中乘勢崛起,跟隨佔據濠州的郭子興。郭子興死後,朱元璋被當時反抗軍擁立的小明王韓林兒封為左副元帥,並率部眾先後攻占滁州、和州等地,並最終攻佔集慶(今江蘇南京),採取朱升所建議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政策,以鞏固根據地,讓士兵屯田積糧減少百姓負擔,以示自己為仁義之師而避免受敵。1364年,朱元璋稱吳王,建立西吳政權。1368年,在掃滅陳友諒、張士誠和方國珍等群雄勢力後,朱元璋於當年農曆正月初四日登基稱帝,立國號為「大明」,定都應天府(今南京市),其轄區稱為京師,由因皇室姓朱,故又稱「朱明」,之後以「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為號召北伐中原,並收回了燕雲十六州,結束蒙元在中國漢地的統治,統一天下。 明初天下大定,經過朱元璋的休養生息,社會經濟得以恢復和發展,國力迅速恢復,史稱洪武之治。朱元璋去世後,其孫朱允炆即位,但其在靖難之役中敗於駐守燕京的朱元璋第四子朱棣,也自此失蹤。朱棣登基後遷都至順天府(今北京市),將北平布政司升為京師,原京師改稱南京。成祖朱棣時期,開疆拓土,又派遣鄭和七下西洋,此後許多漢人遠赴海外,國勢達到頂峰,史稱「永樂盛世」。其後的仁宗和宣宗時期國家仍處於興盛時期,史稱「仁宣之治」。英宗和代宗時期,遭遇土木之變,國力中衰,經于謙等人抗敵,最終解除國家危機。憲宗和孝宗相繼與民休息,孝宗則力行節儉,減免稅賦,百姓安居樂業,史稱「弘治中興」。武宗時期爆發了南巡之爭和寧王之亂。世宗即位初,引發大禮議之爭,他清除宦官和權臣勢力後總攬朝綱,實現「嘉靖中興」,並於屯門海戰與西草灣之戰中擊退葡萄牙殖民侵略,任用胡宗憲和俞大猷等將領平定東南沿海的倭患。世宗駕崩後經過隆慶新政國力得到恢復,神宗前期任用張居正,推行萬曆新政,國家收入大增,商品經濟空前繁榮、科學巨匠迭出、社會風尚呈現出活潑開放的新鮮氣息,史稱「萬曆中興」。後經過萬曆三大征平定內憂外患,粉碎豐臣秀吉攻占朝鮮進而入明的計劃,然而因為國本之爭,皇帝逐漸疏於朝政,史稱「萬曆怠政」,同時東林黨爭也帶來了明中期的政治混亂。 萬曆一朝成為明朝由盛轉衰的轉折期。光宗繼位不久因紅丸案暴斃,熹宗繼承大統改元天啟,天啟年間魏忠賢閹黨禍亂朝綱,至明思宗即位後剷除閹黨,但閹黨倒臺後,黨爭又起,政治腐敗以及連年天災,導致國力衰退,最終爆發大規模民變。1644年4月25日(舊曆三月十九),李自成所建立的大順軍攻破北京,思宗自縊於煤山,是為甲申之變。隨後吳三桂倒戈相向,滿族建立的滿清入主中原。明朝宗室於江南地區相繼成立南明諸政權,而原本反明的流寇在李自成等領袖死後亦加入南明陣營,這些政權被清朝統治者先後以「為君父報仇」為名各個殲滅,1662年,明朝宗室最後政權被剷除,永曆帝被俘後被殺,滿清又陸續擊敗各地反抗軍,以及攻取台灣、澎湖,1683年,奉大明為正朔的明鄭向清朝投降,漢族抗爭勢力方為清朝所消滅。
清朝歷史簡介 清朝(1616 / 1636 / 1644年至1912年)是外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亦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帝制王朝。若從1616年清太祖努爾哈赤稱汗並建立後金開始,到1912年宣統帝退位結束,則歷經十二帝,有296年的歷史;如果從皇太極1636年稱帝並建立大清開始,有276年的歷史;若從1644年清軍入關,統一全國開始,有268年的歷史。 明朝末期,遼東羈縻衛所建州女真首領愛新覺羅·努爾哈赤統一了女真諸部,在東北赫圖阿拉建國稱汗,國號「大金」,舉兵反明,將大明視為南朝。1626年,努爾哈赤之子皇太極繼承汗位,1636年皇太極在盛京稱帝,改國號為「大清」。從此大清成為與大明並立的政權,並將入關作為戰略目標。 1644年清軍入關,順治帝定都北京,從此清朝成為全國的統治者並迅速統一了中國。1662年,康熙帝玄燁登基。康熙於1682年平定了「三藩之亂」。1683年攻取被鄭氏盤踞已久的台灣。後來打敗了入侵黑龍江流域的沙俄軍隊,1689年與沙俄簽訂《尼布楚條約》從此確立了中國與沙俄在東北的疆界,奠定了中國版圖。經濟方面,鼓勵開荒,減少農民賦稅,實行「永不加賦」,促進了農業的發展。雍正帝在位時期,平定了青海羅卜藏丹津叛亂並設立了軍機處。1727年設置駐藏大臣以管轄西藏事務;並推行改土歸流,廢除土司。乾隆帝時期,平定了大小和卓叛亂,1771年厄魯特蒙古的土爾扈特部回歸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得到鞏固。康雍乾時期,經濟迅速發展,國力強盛;並且滿蒙、滿回聯繫得到加強,穩固了清朝統治。大清帝國達到了全盛時期,也是封建經濟的全盛時期,史稱「康乾盛世」。 1796年,嘉慶帝即位,他執政的二十五年間,統治上較無作為,並爆發了大規模的白蓮教、天理教起義,清朝出現了統治危機。1821年,道光帝即位。英國向清朝大量輸出鴉片,使清朝的白銀大量外流,清朝社會各階層深受鴉片毒害。1839年,道光帝決心禁菸,任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赴廣東主持禁菸。6月林則徐在虎門海灘當眾銷煙,即震驚中外的虎門銷煙。虎門銷煙之後,1840年英國對清朝宣戰,「鴉片戰爭」爆發。至1841年清朝戰敗求和,1842年與英國簽定了近代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開啟了中國的近代歷史。1851年,咸豐帝即位,同年在廣西發生了「太平天國運動」,太平天國定都天京(今南京市)。1864年曾國藩的湘軍攻陷天京,縱火殺掠,太平天國運動失敗。英法聯軍於1856年至1860年對清朝宣戰,即「英法聯軍之役」。1860年英法聯軍直逼北京,咸豐帝倉皇逃往熱河。英法聯軍攻占並焚毀了圓明園。後清朝被迫於各侵略國簽定了《天津條約》、《北京條約》。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程度加深了。1861年同治帝即位,慈禧太后在恭親王奕訢的幫助下「垂簾聽政」。洋務派官員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認識清朝的新變局,主張「自強、求富」,興起了旨在推動王朝中興的「洋務運動」。1894年清朝與日本爆發了「甲午戰爭」,清朝戰敗,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割讓台灣。由於甲午一戰清朝戰敗的震撼,1898年光緒帝接受康有為、梁啓超的主張,宣布進行變法維新。但這次變法只持續一百零三天,後世稱之為「百日維新」。戊戌變法失敗後,清朝北方爆發了「義和團運動」,1900年以英、美、法、俄、日、德、義、奧組成的「八國聯軍」進軍中國,並攻占北京,慈禧太后與光緒帝逃亡西安。1901年,清朝與列強簽定了《辛丑條約》。 清朝統治日益腐敗,致使各地出現反清團體,主張革命推翻清朝。其中,孫中山早在1894年就在檀香山成立「興中會」,開始了「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合眾政府」的革命。1905年,孫團結世界各地的革命力量,成立了「中國同盟會」。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僅僅兩個月,全國就有十八個省宣布獨立並支持革命,清朝的統治土崩瓦解。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宣告成立。2月12日,宣統帝被迫退位,清朝滅亡。自此中國進入共和時期。
熱點:朝板~明朝大臣上朝時用此來擋住自己的臉,眼睛不能直視天子,表示對天子的敬意,彰顯龍威 熱點:象牙~五品官以上才能用象牙製的朝板,有階級之分
熱點:貯交泰殿~乾隆皇帝針對過去對寶璽記載失實、寶文重複、用途不明等情況,乃根據《周易‧大衍》「天數二十有五」的記載,寓意清王朝能傳至二十五世,重新考證排列交泰殿所收藏的寶璽,欽定為御寶二十五種,貯存在交泰殿 熱點:寶譜~即皇帝寶璽之印譜。展品便是乾隆皇帝欽定的二十五方寶璽的印譜善本 熱點:大清受命之寶~《交泰殿寶譜》載「以章皇序之用」,白玉質,盤龍紐,漢篆文、滿本字文,昭告天下天子登基用璽,也是大清承受天命的象徵物 熱點:皇帝奉天之寶~《交泰殿寶譜》載「以章奉若之用」,碧玉質,盤龍紐,漢篆文、滿本字文,郊祀用璽,也是皇帝敬奉天道的象徵物 熱點:大清嗣天子寶~《交泰殿寶譜》載「以章繼繩之用」,金制,交龍紐,漢篆文、滿本字文,冊立太子用璽 熱點:皇帝之寶(玉璽)~《交泰殿寶譜》載「以布詔敕之用」,青玉質,交龍紐,滿篆文,清朝早期的皇帝日常用璽,乾隆以後鮮用 熱點:皇帝之寶(木璽)~檀香木質,蹲龍紐,滿漢篆文,《交泰殿寶譜》雖載其僅為「以肅法駕之用」的皇權象徵物,但事實上絕大部分制誥詔敕均鈐該寶,是所用最多應用範圍最廣的一方寶璽,亦用於冊封后妃 熱點:天子之寶~《交泰殿寶譜》載「以祀百神之用」,白玉質,交龍紐,祭祀用璽,用於祭祀神靈的祝文祭文 熱點:皇帝尊親之寶~《交泰殿寶譜》載「以薦徽號之用」,白玉質,交龍紐,為太后,太皇太后上徽號、尊諡則用之 熱點:皇帝親親之寶~《交泰殿寶譜》載「以展宗盟之用」,白玉質,交龍紐,賞賜宗室、外藩王公則用之 熱點:皇帝行寶~《交泰殿寶譜》載「以頒錫賚之用」,碧玉質,交龍紐,賞賜慰勞功臣則用之 熱點:皇帝信寶~《交泰殿寶譜》載「以征戎武之用」,白玉質,交龍紐,徵發編整軍隊則用之 熱點:天子行寶~《交泰殿寶譜》載「以冊外蠻只用」,碧玉質,蹲龍紐,冊封藩國外夷則用之 熱點:天子信寶~《交泰殿寶譜》載「以命殊方之用」,青玉質,交龍紐,號令藩國外夷則用之 熱點:敬天勤民之寶~《交泰殿寶譜》載「以殤勤吏之用」,白玉質,交龍紐,嘉賞降旨入朝外官則用之 熱點:制誥之寶~《交泰殿寶譜》載「以諭臣僚之用」,青玉質,交龍紐,主要用於誥諭高級官員及其親屬的冊書和誥書 熱點:敕命之寶~《交泰殿寶譜》載「以鈐誥敕之用」,碧玉質,蹲龍紐,主要用於誥諭低級官員及其親屬的敕書 熱點:垂訓之寶~《交泰殿寶譜》載「以揚國憲之用」,碧玉質,交龍紐,頒行法令或皇帝教論則用之 熱點:命德之寶~《交泰殿寶譜》載「以獎忠良之用」,青玉質,交龍紐,獎勵臣僚則用之 熱點:欽文之璽~《交泰殿寶譜》載「以重文教之用」,墨玉質,交龍紐,頒發文明教化論旨則用之,二十五寶中唯一一方以古名「璽」命名的寶璽 熱點:表章經史之寶~《交泰殿寶譜》載「以崇古訓之用」,碧玉質,交龍紐,表彰刊發欽定經史古籍則用之 熱點:巡狩天下之寶~《交泰殿寶譜》載「以從省方之用」,青玉質,交龍紐,為皇帝巡視四方時所用的辦公便印 熱點:討罪安民之寶~《交泰殿寶譜》載「以張戎伐之用」,青玉質,交龍紐,派遣軍隊出征則用之 熱點:制馭六師之寶~《交泰殿寶譜》載「以整戎行之用」,青玉質,交龍紐,向軍隊下達命令則用之 熱點:敕正萬邦之寶~《交泰殿寶譜》載「以誥外國之用」,青玉質,交龍紐,回書外國或藩國外夷則用之 熱點:敕正萬民之寶~《交泰殿寶譜》載「以誥四方之用」,青玉質,盤龍紐,向全國臣民佈告論旨處分則用之 熱點:廣運之寶~《交泰殿寶譜》載「以謹封識之用」,墨玉質,交龍紐,鈐於皇帝御筆宸翰之上
熱點:開光設計~開光是瓷器的傳統裝飾技法之一,在景德鎮的老藝人中又稱「開堂子」。原是古代某種建築物上窗戶的形式演變而來,為使器物上裝飾變化多樣或突出某一形象,往往在器物的某一形狀(如扇形、蕉葉形、菱形、心形、桃形、圓形等)的空間,其內飾以圖紋,稱之為開光。一般為「白地開光」,也有「色地開光」,在邊框外飾以滿地錦紋的「錦地開光」 熱點:中國風圖案~廣彩中的人物故事、山水花鳥、庭園建築多帶著濃濃的中國風,以滿足西方人對東方情調的想像與需求,是受歡迎的外銷品 熱點:白瓷加工~白瓷胎最初主要來自景德鎮,廣彩作坊只負責在現成的白瓷胎上進行釉上彩繪、邊飾,完成後進爐烘燒 熱點:廣彩~廣彩皆以絢爛的色彩、大膽的配色吸引觀者目光,瓷器本身亦滿布紋飾,紋飾與色彩交織如錦緞,以綠色、紫紅、黃色、水藍色為基調,加以黑色與金色的輪廓線描邊。這類廣彩曾被形容為「金碧滿繪,五彩相煊」
熱點:玳瑁~是指一種名為玳瑁的海龜背甲,其甲殼上有美麗而又色彩斑斕的花紋,是一種名貴的寶石,可作為首飾、雕塑等飾品的原材料,高貴典雅,有祥瑞幸福、健康長壽的象徵,享有「海金」之稱。玳瑁工藝在中國已有上千年的歷史,工藝水平極高。展品蟋蟀筒的蓋子便是玳瑁製造,且刻有精細的圖紋,中間的空隙是空氣流通之用 熱點:蟋蟀筒~用於飼養鬥蟋蟀。用蟋蟀相鬥取樂的娛樂活動,流行於全國多數地區。鬥蟋蟀的壽命僅為百日左右,這就將鬥蟋蟀的季節限定在了秋季。而在古代漢字中,“秋”這個字正是蟋蟀的象形。鬥蟋玩家會花大量時間來挑選合意的蟋蟀。專家說,頭大、腿大、觸鬚直是善鬥蟋蟀的特質。蟋蟀的食量很小,只吃少量米就夠了。但一些鬥蟋蟀愛好者為了讓蟋蟀更勇猛,會給它們吃激素、蒼蠅幼蟲,有時甚至是迷幻藥之類的非法藥物。貴族階級亦會特意製造精美的蟋蟀筒飼養蟋蟀,材質有象牙、紫檀木等 熱點:嘉慶皇帝~清仁宗愛新覺羅·顒琰(1760年11月13日—1820年9月2日),原名永琰,清朝第七位皇帝,清軍入關後的第五位皇帝,乾隆帝的第十五子。年號嘉慶,在位二十五年。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十一月十三日出生,母孝儀純皇后魏佳氏(漢族)。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封為和碩嘉親王。顒琰在位前四年並無實權。乾隆帝死後才獨掌大權。顒琰對貪污深惡痛絕,他肅清吏治,懲治了貪官和珅等人。但他為了維護政權穩定對統治階級的肅貪力度有限,以致於收效不大。終嘉慶一朝,貪污問題不僅沒有解決,反倒更加嚴重。 他在位期間正值世界工業革命興起的時期,也是清朝由盛轉衰的時期。這時期發生了白蓮教之亂,八旗生計、河道漕運等問題也日益凸顯,鴉片亦流入中國,清朝出現了中衰
熱點:青花~又稱白地青花,常簡稱青花,是中國瓷器的主流品種之一,屬釉下彩。青花是用含氧化鈷的鈷礦為原料,在陶瓷坯體上描繪紋飾,再罩上一層透明釉,經高溫還原焰一次燒成,鈷料燒成後呈藍色,故名青花 熱點:八仙~中國歷史上的「八仙」指的都是不同的神仙群體,民間流傳最廣、老百姓耳熟能詳的八仙是道教的「中八仙」,即指鐵拐李、漢鍾離、張果老、藍采和、何仙姑、呂洞賓、韓湘子、曹國舅。這八仙屬道教人物,都是傳說中的凡人得道,手持的八件寶物被民間稱為「八寶」,成為民間經常使用的吉祥圖案 熱點:八仙-張果老~持漁鼓,據傳能占卜人生 熱點:八仙-呂洞賓~持寶劍,可鎮邪驅魔 熱點:八仙-韓湘子~持笛子,使萬物滋生 熱點:八仙-何仙姑~持荷花,能修身養性 熱點:八仙-李鐵拐~持葫蘆,可救濟眾生 熱點:八仙-漢鍾離~持扇子,能起死回生 熱點:八仙-曹國舅~持玉板,可淨化環境 熱點:八仙-藍采和~持花籃,能廣通神明
熱點:青花~又稱白地青花,常簡稱青花,是中國瓷器的主流品種之一,屬釉下彩。青花是用含氧化鈷的鈷礦為原料,在陶瓷坯體上描繪紋飾,再罩上一層透明釉,經高溫還原焰一次燒成,鈷料燒成後呈藍色,故名青花 熱點:開光設計~開光是瓷器的傳統裝飾技法之一,在景德鎮的老藝人中又稱「開堂子」。原是古代某種建築物上窗戶的形式演變而來,為使器物上裝飾變化多樣或突出某一形象,往往在器物的某一形狀(如扇形、蕉葉形、菱形、心形、桃形、圓形等)的空間,其內飾以圖紋,稱之為開光。一般為「白地開光」,也有「色地開光」,在邊框外飾以滿地錦紋的「錦地開光」 熱點:墨分五色~康熙青花料運用濃淡分明的渲染技巧,在完成作品時達到了「墨分五色」的奇妙裝飾效果,對花鳥、人物及山水的紋飾起到了類似於國畫的渲染效果,尤其是運用於山水畫時則更為突出
熱點:過牆花~又稱「過枝花」,是指瓷器內外壁或器身器蓋之間的紋飾相連接,渾然一體。猶如花枝越過牆頭,從外壁伸至內牆,是一種獨特的瓷器繪畫紋飾,常見有過枝牡丹、過枝菊花、過枝梅花、過枝竹子、過枝瓜果等。因「過枝」諧音「長治」,同時亦反映當時統治階級祈求「長治久安」的美好願望 熱點:蟠桃~以過枝方式展示,寓意長壽延綿、富貴吉祥,可見過枝紋飾的意蘊之美 熱點:粉彩~是一種經低溫燒成的釉上彩繪,在燒好的胎釉上施含砷物的粉底,塗上顏料後用筆洗開,由於砷的乳蝕作用令顏色產生粉化效果。粉彩瓷是清康熙晚期在五彩瓷基礎上,受琺瑯彩瓷製作工藝的影響而創造的一種釉上彩新品種 熱點:生產年代~過枝紋瓷器流行於清代,以雍正、乾隆、道光、光緒等朝為盛。展品底部刻有「大清光緒年製」,正顯示瓷器的生產年代
熱點:鋦釘~先在碎片的邊緣上,用金剛鑽打上細小的孔(眼),再用像釘書釘的銅絲熔合起來,就叫鋦釘,是瓷器的傳統修補方法,始見於宋朝。此修補方法有滴水不漏、耐熱而不開裂之效,使瓷器能重複再用 熱點:描金工藝~描金是指將黃金磨成金粉,然後用筆劃在瓷器表面,有不入窯燒造和入窯燒造兩種區別。根據文獻及實物可知,明代中期以前,描金後不再入窯燒造;明中期則將金箔貼在釉上彩,然後入窯燒造;至遲在康熙時期,就採用金粉中摻入鉛粉,繪畫後入窯二次燒造的工藝;清代末期,德國發明的金水工藝傳入中國並成為傳統描金工藝的替代工藝 熱點:開光設計~開光是瓷器的傳統裝飾技法之一,在景德鎮的老藝人中又稱「開堂子」。原是古代某種建築物上窗戶的形式演變而來,為使器物上裝飾變化多樣或突出某一形象,往往在器物的某一形狀(如扇形、蕉葉形、菱形、心形、桃形、圓形等)的空間,其內飾以圖紋,稱之為開光。一般為「白地開光」,也有「色地開光」,在邊框外飾以滿地錦紋的「錦地開光」 熱點:粉彩~是一種經低溫燒成的釉上彩繪,在燒好的胎釉上施含砷物的粉底,塗上顏料後用筆洗開,由於砷的乳蝕作用令顏色產生粉化效果。粉彩瓷是清康熙晚期在五彩瓷基礎上,受琺瑯彩瓷製作工藝的影響而創造的一種釉上彩新品種
Card
Card
入口 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