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fo
  • Toggle gyroscope controls
  • Tiny planet view
  • Sound on/off
  • Edit
  • Virtual reality
  • Fullscreen
    Close
    大堂 秦漢隋唐 (2區)

    虛擬博物館展品:秦 半兩 展品簡介: 據考證,方孔圓錢始鑄於秦惠文王二年(西元前336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在西元前210年統一貨幣,全國範圍內推行方孔圓錢,名為「秦半兩」,開闢了古代貨幣的新紀元。從此,方孔圓錢成為中國銅錢的固定形制,一直沿襲用到清末出現銀元為止,約有2000餘年歷史。

    東漢 綠釉陶豬圈冥器 展品簡介: 中國古代人崇信人死之後,在陰間仍然過著類似陽間的生活,對死者應該「事死如事生」, 因而陵墓的地上、地下建築和隨葬生活用品均應仿照世間。文獻記載,秦漢時代陵區內設殿堂收藏已故帝王的衣冠、用具,置宮人獻食,猶如生時狀況。秦始皇陵地下寢宮內「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並用金銀珍寶雕刻鳥獸樹木,完全是人間世界的寫照。 冥器專為隨葬而製作的器物,也稱明器,一般用竹、木或陶土製成,從新石器時代開始的歷代墓葬裡都有發現。在隨葬的冥器中,除仿製各種實用的器物外,還有房屋、井、倉、灶、豬圈、傢俱等模型,為考察古代生活和雕塑藝術非常有價值的考古實物。 豬圈是現在考古學的命名,漢代對每種牲畜的圈舍各有其專名,如馬圈稱廄,牛圈稱牢, 羊圈為庠,豬圈為溷。與現代豬圈不同的是這種豬舍與廁所合一的建築形式,而這恰恰是漢代的習俗,溷本身含有廁所的意思。東漢的許慎在注解「溷」時說:「廁也」。我國最早的一部農書《氾勝之書》就提到「溷中熟糞」,是指「溷」中豬糞尿、人糞尿和墊圈物充分混合、腐熟化成肥料。

    唐 照日菱花出銘神獸紋鍍銀銅鏡 展品簡介: 是次展出的銅鏡便是唐朝出品,鏡鈕四周有四個造型生動的神獸形象與飛動的雲紋,還有鑄刻清晰的楷書銘文:「照日菱花出,臨池滿月生。官看巾帽整,妾映點妝成。」 我國製鏡工藝發展到唐代,已進入到鼎盛時期。由於瓷器的出現,許多的生活用器都被瓷器所替代,一般銅器生產逐漸趨於衰落,但這時金屬工藝品的製作主要集中到銅鏡上,這是促使銅鏡鑄製工藝取得成就的根本原因。其次是,唐人製鏡工藝不僅繼承了漢魏的文化傳統,而且還吸收了邊疆民族的藝術成就,同時也對國外(主要是波斯、印度)文化中的優秀部分兼收並蓄地融為一體,從而形成了工藝精美、裝飾豐富多彩的獨特風格。而且,唐代盛行用銅鏡作為禮物的社會風尚,唐玄宗曾把他的生日八月初五定為「千秋節」,並常在這一天賞賜百官銅鏡,在民間也形成了常在這天以鑄鏡相贈的習慣,這更促進了鑄鏡工藝的迅速發展。 因為在古代的鑄鏡工藝中,唐鏡的製作十分精良,傳世極少,在通常的情況下它要比漢代的銅鏡更為貴重。

    唐 三彩胡人俑 展品簡介: 胡人俑是一種較為特殊的陪葬俑,目前已知的絕大部分出自隋唐墓葬,尤其是盛唐墓。 在唐代,「胡人」泛指唐王朝管轄區域內的各族少數民族人民,也包括周邊各國的人民。胡俑就是以這些胡人為原形,捏塑而成的隨葬品。絲路暢通無阻,加上大唐採取寬鬆的對外政策,鼓勵互通往來,吸引著無數胡人紛紛來到唐土謀生。他們有來自中亞、南亞、束南亞及日本等各國各地區的人,其中波斯、大食的「胡商」最多。來唐的胡人在吸收漢民族優秀文化的同時,將「胡風」帶入唐朝,使唐人的胡化程度勝過前朝任何一代。隨著唐人財富的增多,厚葬之風日益盛行,這樣在唐人事死如生的隨葬品中,各種形象的胡俑也逐漸多了起來。 唐朝因安史之亂由盛轉衰,以致後來唐朝全國上下皆視胡人、胡俗為禍害, 用胡俑作為陪葬品也隨即不再盛行,這便是胡俑在唐後期墓葬中幾近消失的原因。

    唐 三彩七星盤 展品簡介: 唐三彩燒制于唐代,所燒作品用得最多的色彩是黃、綠、白三種顏色,所以被稱之為唐三彩。 唐三彩的製作工藝十分複雜,首先要將開採來的礦土經過挑選、舂搗、淘洗、沉澱、晾乾後,用模具作成胎入窯燒制。唐三彩的燒製採用的是二次燒成法。從原料上來看,它的胎體是用白色的粘土製成,在窯內經過1000~1100℃的素燒,將焙燒過的素胎經過冷卻,再施以配製好的各種釉料入窯釉燒,其燒成溫度為850~950℃。在釉色上,利用各種氧化金屬為呈色劑,經燃燒後呈現出各種色彩。 唐三彩的造型豐富多彩,一般可以分為動物、生活用具和人物三大類。是次展出的唐三彩七星盤茶具,盤中一缽七盞,猶如七星捧月而得名。盤斂口,鼓腹,平底;盞侈口,圓唇,弧腹,餅形足。整體均施褐、黃、綠、白釉,釉不及底,露出白胎;而釉色光亮,殊為難得。 「七星捧月」源於古人對月亮的膜拜,無論是天文景觀的直觀表達或是煉丹術士的升仙臆想,眾星捧月都表達著一種美好的寓意。古代窯工就把這種寓意如同神仙瑞獸、祈福童子等意象一般加以創造延伸,從而質樸而形象地表現在瓷器造型上。「七星捧月」固定稱謂是七星盤,一般有一盤、一瓶、七盞九件;如果盞的數目低於七,就不能用七星盤的稱呼,而改稱子母盤。 唐代河南鞏縣窯三彩製品較為多見,可見影響範圍之廣泛。唐代詩人盧仝的《七碗茶歌》: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這裡的七碗茶,當然不能牽強比附七星盤,但七星盤茶具確實有所宗。

    唐 加彩仕女俑 展品簡介: 唐朝加彩仕女俑極具研究價值,充份展現了在禮教衰微下,思想言行較為自由的唐代婦女之生活面貌,如華麗精巧、款式多變的服飾、髮髻和妝容。 加彩仕女俑經高溫燒製後需要再開臉。所謂的開臉就是在人物的頭部畫眉、點唇、畫頭髮之後,產品即告完成。

    唐 開元通寶 展品簡介: 唐高祖李淵建國後,於武德四年廢隋錢,效仿西漢五銖的嚴格規範,開鑄「開元通寶」,取代社會上遺存的五銖。 秦的半兩和漢的五銖均以重量命名錢幣。「開元通寶」卻不以重量命名,「開元」意為開闢新紀元,亦非年號,故此不是唐玄宗開元年間才開始使用的貨幣。不過,「開元通寶」以後的錢幣,則一般以「通寶」、「元寶」或「重寶」配上年號或國號命名。 「開元通寶」錢文為唐代書法家歐陽詢所書,它繼承了秦半兩、漢五銖貨幣的形狀、大小,每枚直徑8分(約24毫米),重2銖4絫(十絫合一銖),一枚為一錢,十枚為一兩。以其大小輕重適中、名稱形制合宜等,對我國幣制的革新有深遠的影響。它不僅是整個唐代的主要流通幣,而且成為唐代以後一千多年的銅錢楷模。

    五代 白釉盤 展品簡介: 唐代製瓷技術開始成熟,真正進入「瓷器時代」。一般瓷土和釉料,或多或少含有一些氧化鐵,器物入窯經高溫燒製後,必然呈現出深淺不一的青色來。不過,若釉料中的鐵元素含量少於0.75%,燒出來就會是白釉。嚴格地說,白釉是一種無色透明釉,而不是白色的釉 。 唐朝及五代盛行白瓷,表面為白色乳濁釉,為瓷器中的上品。

    秦朝歷史簡介 秦朝(前221年-前207年),是中國歷史上首個大一統中央集權的帝國。秦朝皇室為嬴姓,所以史書又稱嬴秦。秦朝源自周朝諸侯國秦國。公元前905年,秦非子因善於養馬,得到周孝王的賞識,受爵獲封秦地,成為秦國始封君,建立秦國,號稱秦嬴。前770年,秦襄公在東周周平王東遷時有功,受封於關中平原,成為一方諸侯。戰國時期,秦國根據禮記總結地「今天下車同軌,書同文,行同輪」的社會現狀,推行車輛統一道路,書籍統一文字,行為統一倫理,並在政治、軍事、經濟、交通方面,實施商鞅變法,成為天下第一強國。前230年至前221年,到秦王嬴政陸續攻滅其他六個主要諸侯國,一統中原,史稱「秦朝」。 秦王政建立秦朝後自稱「始皇帝」(即秦始皇),從此中國有了皇帝的稱號,並且發起一系列的改革以鞏固帝國。政治制度建立有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與郡縣制為基礎的中央集權制,取代過去不同諸侯豪門的爵位制度。法律基本延續秦國法律,增加了皇帝握有生殺大權,丞相僅僅是輔佐。在軍事方面,南征百越、北伐匈奴。疆域東起遼東,西至臨洮,北抵長城,南達象郡(今越南北部),並興建長城以鞏固北方,毀六國長城與城墩等防禦工事,沒收天下百姓武器鑄成十二金人,先後五次東巡以安定關東各地區。交通方面,興建馳道與靈渠等交通要道以便軍隊前往各地平亂,也有利各地區運輸物資。經濟方面,秦朝延續商鞅變法的政策,推行重農輕商,鼓勵農民增產糧食,甚至有機會獲爵位。工商業方面統一貨幣(秦半兩)與度量衡,實行鹽鐵專賣,但不完全禁止商業,也鼓勵如經營畜牧業的烏氏倮與丹砂的巴地寡婦清等商人。在文化思想方面,秦朝的政治思想以法家為尊,推行融合「法、術、勢」的君主專制,另有發揚陰陽家的五德始終說以神化皇帝。宗教以傳統崇拜上帝、祖先、山神、河神等眾神以及巫術、占卜與占星等,而神仙方術之術受秦始皇所迷信。為了箝制人民叛亂思想、統一中央集權思想、報復欺騙秦始皇的方士們,先後發生焚書坑儒事件,這是先秦文化與諸子百家思想的一大浩劫。 雖然秦朝外表十分強盛,但由於秦始皇集權、過度發展、嚴重勞役百姓,所以秦朝之統治不免帶有苛急、暴虐之特點,讓天下百姓飽受苛政之苦而想要叛變。秦二世繼位後,秦廷被掌權的趙高掌控而混亂不堪。此時秦末民變爆發,六國有力的軍人各自復國,雖然秦將章邯努力平亂,但秦將王離於鉅鹿之戰被楚將項羽擊敗,秦軍主力投降。前207年十月,新任秦王子嬰於咸陽向劉邦投降,後項羽率軍抵達關中,殺死秦王子嬰,焚燒咸陽宮,秦朝於秦始皇死後3年滅亡。而後至西漢統一全國之期間稱秦漢之際,又稱西楚時期。西楚霸王項羽重建封國制體系,分封十八諸侯。但項羽分封不公,劉邦、田榮等諸侯繼而起兵反抗,演變成楚漢戰爭。前202年漢王劉邦擊滅項羽,受諸侯擁戴為皇帝,開啟漢朝。 秦朝的建立使中國由一個抽象的地理名稱轉為具體的大一統帝國,為融合中原文化、秦文化、荊楚文化與齊魯文化等文化打下基礎,使得「秦」成為中國文化的象徵之一。其遺留下來的驪山秦始皇陵與秦始皇兵馬俑也受後世史學家注目,其中兵馬俑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漢朝歷史簡介 漢朝(前202年至220年),分為「西漢」和「東漢」,是繼秦朝之後的大一統王朝,共29位皇帝,享國405年。漢代因尚火德而被稱為「炎漢」,又因皇室姓劉故稱「劉漢」。 公元前206年劉邦被封為漢王,後在楚漢之爭獲勝建立西漢,漢初在消滅異姓王和諸呂之亂後政局趨於穩定。漢文帝、漢景帝相繼休養生息開創「文景之治」,漢武帝即位後攘夷拓土,被稱為「漢武盛世」,至漢宣帝時期國力達到極盛,史稱「孝宣之治」。公元8年,王莽篡漢,西漢滅亡,不久爆發綠林赤眉起義。公元25年,劉秀稱帝,建立東漢,定都洛陽,統一天下後息兵養民,開創了「光武中興」。漢明帝、漢章帝沿襲輕徭薄賦開創「明章之治」,漢和帝繼位後開創「永元之隆」,東漢國力達到極盛。中後期發生了戚宦之爭和黨錮之禍,於公元184年爆發黃巾起義,雖剿滅民亂卻導致地方擁兵自重,董卓之亂後東漢名存實亡。公元220年曹丕篡漢,東漢滅亡後,劉備建立蜀漢延續漢室,中國進入三國時期。 漢朝和約略同時期歐洲的羅馬帝國並列為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文明及強大帝國。兩漢時期奠定漢地範圍,極盛時東並朝鮮、南包越南、西逾蔥嶺、北達陰山。公元2年,全國人口達六千餘萬,占當時世界的三分之一。 漢朝文化統一,科技發達,以儒家文化為代表的漢文化圈正式成立,華夏族自漢朝以後逐漸被稱為漢族,兩漢為華夏文明的延續和挺立千秋做出了巨大貢獻。在科技領域亦頗有成就,如蔡倫改進了造紙術,成為中國四大發明之一,張衡發明了地動儀、渾天儀等。

    隋朝歷史簡介 隋朝(581年至618年)是中國歷史上承南北朝,下啟唐朝的大一統朝代,享國38年。 581年2月,北周靜帝禪讓于丞相楊堅,北周覆亡。隋文帝楊堅定國號為「隋」,定都大興城(今陝西省西安市)。589年,隋軍南下滅陳朝,統一中國,結束了自西晉末年以來中國長達近300年的分裂局面。隋文帝勵精圖治,開創了開皇之治繁榮局面。 604年,隋煬帝楊廣即位並遷都洛陽(今河南省洛陽市),以洛陽皇宮紫微城為正宮,大興城為陪都。又修建貫通南北的大運河,開創了萬國來朝的「大業盛世」。 然而內外舉措過度消耗國力,引發隋末民變。618年宇文化及等人在外發動兵變殺死隋煬帝;李淵逼楊侑禪讓,改國號「唐」。 隋朝在政治、經濟、文化和外交等領域進行大改革。政治初創三省六曹制,鞏固中央集權,正式推行科舉制,選拔優秀人才,弱化世族壟斷仕官的現象,監察制、考績制強化了政府機制。根據南北朝的經驗改革政治,興建隋唐大運河以及馳道改善水陸交通線。 軍事上繼續推行完善府兵制,經濟上實行均田制並改定賦役,減輕農民生產壓力,又採取大索貌閱和輸籍定樣等清查戶口措施增加財政收入。當時周邊國家如高昌、倭國、高句麗、新羅、百濟與東突厥等國皆深受隋朝中國文化與制度的影響,以日本遣隋使最為著名。

    唐朝歷史簡介 唐朝(618年至907年),中國歷史上的朝代,國祚共歷289年,23位皇帝。由唐高祖李淵所建立。李淵先祖李虎在南北朝的西魏是八柱國之一,封為唐國公。其後代李淵為隋朝晉陽(今山西省太原市)留守。唐國公李淵於617年在晉陽起兵,同年攻入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618年接受隋恭帝楊侑禪位,建立「唐朝」,是為唐高祖,定都長安。 唐朝歷史可以概略分成數個時期,大致上以「安史之亂」為界。初唐時軍事實力強盛,但人口處於中國歷史上的人口低點之一。李淵建立唐朝,年號武德,是為唐高祖。其子秦王李世民在唐朝建立中立下赫赫戰功,號天策上將,與父親、兄弟的矛盾逐漸激化。626年,發動「玄武門之變」,射殺太子李建成、弟李元吉,逼迫高祖內禪帝位,即為唐太宗。太宗時期對內廣開言路、虛心納諫,成就中國歷史上最出名的治世「貞觀之治」;對外先後平定東突厥、薛延陀、回紇、高昌、吐谷渾等,受尊為「天可汗」。唐高宗時期擊敗西突厥、高句麗等強敵,史稱「永徽之治」,把唐朝版圖擴到最大。高宗去世後,其皇后武后先後擁立兒子中宗和睿宗當傀儡,最後於690年廢睿宗自立為皇帝,改國號曰「周」,即武周,人稱「武則天」,定都洛陽。705年,以宰相張柬之為首的五大臣聯合李旦和太平公主發動神龍政變,擁立中宗為帝,唐朝國號得以恢復。唐中宗李顯昏庸,其皇后韋后與其女安樂公主意圖效仿武后。宗室李隆基主導唐隆政變,誅殺韋氏,擁立其父李旦為帝。712年,睿宗禪位於李隆基,是為唐玄宗。玄宗即位後便發動先天政變,賜死太平公主,取得國家最高統治權。李隆基前期任用姚崇、宋璟等能臣為相,勵精圖治,將唐朝帶入極盛時期。開元時期唐玄宗革除前朝弊端,政治開明,威服四周國家,史稱「開元盛世」。到天寶時期,政治逐漸混亂,於755年爆發安史之亂,唐朝盛極而衰。中唐時,唐朝受到河朔三鎮、吐蕃的侵擾、宦官專權與牛李黨爭等內憂外患的影響而衰退。其間雖然有唐憲宗的「元和中興」、唐武宗的「會昌中興」與唐宣宗的「大中之治」,但是都未能根治唐朝的內憂外患。在晚唐時因為政治腐敗,爆發

    Card

    熱點:錢文~錢幣的正面以篆書鑄上「半兩」二字,背面則平坦,並沒有任何修飾 熱點:重量與大小~根據《史記索隱》引《古今注》:「秦錢半兩,徑一寸二分,重十二銖。」按古今度量衡的換算, 即每枚錢幣標準直徑約2.77 厘米,重約 8 公克 熱點:形狀~錢幣呈「圓形方孔」。錢幣的「外圓」象徵「天圓」;錢幣的「方孔」象徵「地方」,代表着古代「天圓地方」的宇宙觀念

    熱點:雙耳杯~又稱羽觴杯,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盛酒器具,器具外形橢圓、淺腹、平底,兩側有半月形雙耳 熱點:陶器~漆、銅、金造的雙耳杯多是實用的器物,而陶造的雙耳杯則是一種隨葬用的冥器 熱點:銀釉~據考證,在漢代墓葬中出土的鉛釉陶器表面,有時表面會浮現銀白色光澤,以前稱「銀釉」,現在稱「反鉛」。形成的原因是器物在濕度高的地下埋藏,釉面長期受潮,所以釉層表面會析出釉下多層的沉積物。後來經過漫長歲月反覆析出使得釉面越積越厚,因而在光線的折射下,會產生出如雲母般的銀白光澤

    熱點:冥器~冥器專為隨葬而製作的器物,也稱明器,一般用竹、木或陶土製成。在隨葬的冥器中,除仿製各種實用的器物外,還有房屋、井、倉、灶、豬圈、傢俱等模型,反映中國古代人崇信人死之後,在陰間仍然過著類似陽間的生活,對死者應該「事死如事生」 熱點:豬圈~漢代對每種牲畜的圈舍各有其專名,養豬的豬圈又名為豬溷。東漢的許慎在注解「溷」時說:「廁也」,可見漢代豬圈是與廁所合一,是漢代的生活習俗,將溷中豬糞尿、人糞尿和墊圈物混合,腐熟化成肥料 熱點:綠釉~漢代已懂得運用銅作着色劑,鉛化物為基本助熔劑,來為燒製的陶瓷上色,一般呈深暗青綠色

    熱點:鍍銀銅鏡~是唐朝人送禮的禮品之一。源於唐玄宗曾把他的生日八月初五定為「千秋節」,並常在這一天賞賜百官銅鏡。在民間也形成了常在這天以鑄鏡相贈的習慣,促進了鑄鏡工藝的迅速發展 熱點:刻字~鏡鈕四周鑄刻清晰的楷書銘文:「照日菱花出,臨池滿月生。官看巾帽整,妾映點妝成」,頗具詩情畫意 熱點:圖案~鏡鈕四周有四個造型生動的神獸形象與飛動的雲,設計精美

    熱點:唐三彩~是指燒制於唐代,色彩呈黃、綠、白三種顏色的陶瓷 熱點:容貌~呈現胡人深目,高鼻的面貌特徵 熱點:衣著~上身著窄袖圓領緊身衣,下著長褲,腰間繫帶,足蹬尖頭靴,是胡人的打扮 熱點:胡人俑陪葬~胡人泛指唐王朝管轄區域內的各族少數民族人民,也包括周邊各國的人民,在唐初與漢人和平共處。胡人俑就是以胡人為原形而捏塑,所以容貌、衣著均與漢人不同,是唐初非常流行的陪葬品

    熱點:唐三彩~是指燒制於唐代,色彩呈黃、綠、白三種顏色的陶瓷 熱點:七星盤~一般由一盤、一瓶、七盞組成,有「七星捧月」的意涵。這源於古人對月亮的膜拜,無論是天文景觀的直觀表達或是煉丹術士的升仙臆想,七星捧月都表達著一種美好的寓意

    熱點:驚鵠髻~唐代婦女流行的其中一種髮髻,形如受驚的鶴鳥展翅欲飛之狀 熱點:雙丫髻~唐代婦女未成年時多將頭髮集束於頂,結成兩個小髻,其狀左右各一,與樹枝丫杈相似,故名雙丫。丫頭一詞就是來自於這款髮式 熱點:開臉~經高溫燒製後,在仕女俑的頭部畫眉、點唇、畫頭髮,稱為「開臉」 熱點:雙丫髻~唐代婦女未成年時多將頭髮集束於頂,結成兩個小髻,其狀左右各一,與樹枝丫杈相似,故名雙丫。丫頭一詞就是來自於這款髮式 熱點:衣著~袒領、高腰、寬袖、長裙,並配戴披肩,可見唐代婦女衣著較開放,服飾華麗精巧、款式多變 熱點:加彩~在素燒完成的陶胎上加彩,施以紅、黑、白、褐、金等彩繪,不限於唐三彩黃、綠、白三色,色彩更為豐富。但因沒有經過二次送燒,色彩較容易剝落

    熱點:錢文~錢幣正面刻有「開元通寶」四字,由書法家歐陽詢題寫。其中「開元」二字,並非唐玄宗年號,而是建國開闢新紀元之意,是唐高祖李淵建立唐朝後發行的新貨幣 熱點:形狀~沿用秦漢年間的「方孔圓錢」。錢幣的「外圓」象徵「天圓」;錢幣的「方孔」象徵「地方」,代表着古代「天圓地方」的宇宙觀念

    展品簡介: 唐代製瓷技術開始成熟,真正進入「瓷器時代」。一般瓷土和釉料,或多或少含有一些氧化鐵,器物入窯經高溫燒製後,必然呈現出深淺不一的青色來。不過,若釉料中的鐵元素含量少於0.75%,燒出來就會是白釉。嚴格地說,白釉是一種無色透明釉,而不是白色的釉 。 唐朝及五代盛行白瓷,表面為白色乳濁釉,為瓷器中的上品。

    入口 入口 入口

    漢 綠釉雙耳杯 展品簡介: 雙耳杯,又稱羽觴杯,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盛酒器具,器具外形橢圓、淺腹、平底,兩側有半月形雙耳。雙耳杯最早出現於西周,一直延續使用至漢晉,其後逐漸消失。 據現存文物考証,用料為漆、銅、金造的雙耳杯多是實用的器物,而陶造的雙耳杯則是一種陪葬用的冥器。是次的展出的綠釉雙耳杯便是距今2000年的漢朝墓葬品,胎質為磚紅色陶胎,釉水深綠瑩潤,線條剛利流暢,雙耳略上翹,比例協調,有中等片紋。 不難發現雙耳杯面佈滿返鉛銀片,在光線的折射下,會產生出如雲母般的銀白光澤。這是因為雙耳杯在濕度高的地下埋藏多年,釉面長期受潮,釉層表面會析出釉下多層的沉積物所致,彌足珍貴。

    漢 綠釉雙耳杯 展品簡介: 雙耳杯,又稱羽觴杯,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盛酒器具,器具外形橢圓、淺腹、平底,兩側有半月形雙耳。雙耳杯最早出現於西周,一直延續使用至漢晉,其後逐漸消失。 據現存文物考証,用料為漆、銅、金造的雙耳杯多是實用的器物,而陶造的雙耳杯則是一種陪葬用的冥器。是次的展出的綠釉雙耳杯便是距今2000年的漢朝墓葬品,胎質為磚紅色陶胎,釉水深綠瑩潤,線條剛利流暢,雙耳略上翹,比例協調,有中等片紋。 不難發現雙耳杯面佈滿返鉛銀片,在光線的折射下,會產生出如雲母般的銀白光澤。這是因為雙耳杯在濕度高的地下埋藏多年,釉面長期受潮,釉層表面會析出釉下多層的沉積物所致,彌足珍貴。